钻探机的轰鸣声中,李墨飞注视着从300米深处取出的岩芯样本。在紫外灯照射下,黑色碳沉积层浮现出淡金色纹路——那是1945年橡胶树汁渗透形成的天然碳封存网络。根据二战地图标记的坐标,这些深埋地下的植物化石竟储存着相当于整个亚马逊流域三年的碳汇量。
“每克沉积物含有八千个碳化菌丝空腔,”玛蒂尔达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岩芯表面,“就像纳米级的碳捕获海绵。”当卡瓦略将抗污菌丝注入岩层裂隙,监测仪显示碳封存速率提升12倍,菌丝网络正将现代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类橡胶物质。
亚诺玛米长老突然指向钻探平台边缘的积水坑。浑浊的水面下,硅化菌丝正以二战轰炸机轮廓的形态增殖,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异戊二烯气味。“土地在呕吐,”老人用树皮纸拓印菌丝图案,“这些黑色翅膀70年前带走我们的亲人,现在又带着毒雾回来了。”
深夜,李墨飞发现沉积层释放的甲烷气泡里包裹着硅化孢子。质谱分析显示其同位素组成与1945年橡胶大亨飞机尾气完全一致——殖民时代的碳排放正通过菌丝网络穿越时空复苏。
在圣保罗光污染最严重的商业区,玛蒂尔达将装有树蛙荧光蛋白的气溶胶注入霓虹灯管。淡蓝色雾霭笼罩街道的瞬间,所有电子广告牌突然闪烁起亚马逊雨林的星空图景。树蛙蛋白与LED光源发生量子纠缠,将540纳米波长的有害蓝光转化为促进植物生长的660纳米红光。
“光污染指数下降89%,”卡瓦略监测着办公楼玻璃幕墙的变化,“但夜行动物出现定向障碍。”监控视频显示,吸血蝠群误将荧光蛋白雾霭认作月光,开始在白昼倾巢而出。更诡异的是,被改造过的霓虹灯光使柏油马路表面生长出荧光苔藓,这些植物正以每小时3厘米的速度向雨林方向蔓延。
亚诺玛米部落的药棚里,阿塔拉将荧光蛋白与死亡轮环菌孢子混合。在特定频率声波激发下,混合物在空中投射出三维菌丝网络全息图。李墨飞发现,当原住民巫师吟唱求雨歌谣时,全息图中的碳流动轨迹会自动优化——古老声波频率能校准现代光合作用效率。
纽约碳交易中心的巨型屏幕上,代表亚马逊菌丝网络的绿色光点正吞噬着红色碳排放标识。卡瓦略开发的"菌丝金融协议"将地下菌丝碳汇量转化为可分割的NFT,每秒有超过五万笔交易通过巴西坚果油加密的区块链完成。
“单个真菌节点今日最高估值1.7比特币,”交易员疯狂敲击键盘,“但系统出现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