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在喘息。”卢西亚诺指着监测曲线,“就像跑了马拉松的人躺下喘粗气。”两人下降至地面时,发现固定安全绳的红木枝干渗出琥珀色树脂——这是树木在持续高温下的应激反应。
土壤剖面采样显示,地下三米处的碳沉积层出现断裂。李墨飞用碳14测年法发现,本该连续堆积六千年的碳层,在1985年后出现四十七处断层。最长的断口达三米,足够塞进一辆摩托车。
追踪盗伐者的第五天,李墨飞撞见正在焚烧珍贵紫檀木的非法营地。焚烧坑的温度传感器显示,火焰中心温度达到800℃,足以汽化木材中的有机碳。灰烬随风飘落在检测仪上,PM2.5数值瞬间突破2000μg/m3。
“他们在用二战时期的办法。”卢西亚诺踢开个锈蚀的汽油桶,桶身印着模糊的日文标识,“当年日本人也是烧林种橡胶。”李墨飞在灰烬中扒出块未燃尽的树干切片,年轮显示这株紫檀已生长了二百三十年。
雅伊拉带领族人演示传统预警系统。他们在橡胶林遗址埋下空心的木筒,当菌丝网络遭到破坏时,木筒会发出类似埙的悲鸣。李墨飞将声波接收器贴在木筒表面,频谱图显示频率集中在17-23赫兹之间——这是雨林地下菌丝网的固有共振频率。
“现在它们整天在哭。”雅伊拉的儿子卡瓦尼吹响木筒,五公里外的族人敲击树皮鼓回应。鼓点节奏与土壤碳流失速率曲线高度吻合,每分钟七次的敲击对应每公顷损失0.3吨碳。
暴雨季的第七场雨带来了pH值4.3的酸雨。李墨飞在露天实验台展开滤纸,雨水蒸发后留下的结晶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六棱柱结构。质谱分析显示,这些硫酸钙晶体里包裹着纳米级的铝颗粒——这是土壤酸化导致重金属析出的铁证.卡瓦尼带来具死亡的美洲豹幼崽。解剖发现,其骨骼中的铝含量是健康个体的23倍。李墨飞在豹胃里发现大量未消化的树蛙残骸,树蛙皮肤样本显示荧光蛋白结构已被铝离子破坏。
与巴西环保组织会面当天,李墨飞展示了三组数据:腐殖质碳含量恢复模型、抗酸真菌培育进度、二战毒剂污染区治理方案。环保局官员玛尔塔举起块黑色固体:“这是用橡胶厂废料制成的生物炭,每克能吸附3.7毫克重金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场演示中,混合了抗酸菌株的生物炭被埋入污染土壤。两周后,检测仪显示pH值从4.1回升至5.9,三株濒危兰花种子在此发芽。雅伊拉用树皮纸记录下新芽形态,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