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飞踩碎第三只行军蚁巢穴时,GPS定位仪显示已深入雨林腹地17公里。腐叶层在军靴下发出湿漉漉的挤压声,空气里弥漫着烂木头的酸味。他蹲下身,折叠铲切入表土二十厘米处,铲尖带出的不再是标志性的黑褐色腐殖质,而是一种泛着灰白的砂质土。
“碳含量1.2%。”便携检测仪的蜂鸣声刺破雨林寂静,显示屏上的数值让巴西向导卢西亚诺倒吸凉气,“20年前这里是9.8%。”
卢西亚诺用砍刀劈开一截倒木,本该爬满白蚁的木质部只剩蜂窝状空洞。3只蓝金刚鹦鹉从头顶掠过,其中1只的尾羽残缺不全,叫声像生锈的门轴。
非法砍伐区的边界线上,推土机履带印还冒着热气。李墨飞在裸露的红土层中发现半张泛黄油纸——1943年的橡胶采集地图。蓝黑墨水标注的“Seringal 42”字样下,是当年日本三井物产留下的采样点标记。
“看这个。”卢西亚诺用刀尖挑起块焦黑树皮。树皮下黏着枚锈蚀的铜质弹壳,底火处刻着昭和17年(1942)的铭文。两人顺着弹壳散落方向前行三百米,发现整片红木林呈现诡异的直线排列——这是二战时期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残留。
土壤检测仪突然报警。李墨飞在橡胶树残桩旁挖出半米深坑,金属探测器显示地下1.2米处埋着六个铁皮桶。撬开锈穿的桶盖,刺鼻的苯胺气味扑面而来。这是70年前橡胶硫化剂的残留物,正在持续酸化土壤。
暴雨突至时,两人躲进亚诺玛米部落的棕榈棚屋。长老雅伊拉递来树皮纸,上面用木炭画着37种消失的药用植物图案。李墨飞注意到,最后五幅图案的线条突然变得凌乱——这是部落记录者出现帕金森症状的迹象。
“腐尸花的孢子粉能治颤抖。”雅伊拉指向雨林深处,“但最后一片花田在三年前枯死了。”老人翻开李墨飞的靴底,用骨针挑出七种不同颜色的真菌孢子,“这些本该长在十公里外的腐木上。”
次日清晨,李墨飞在砍伐区边缘发现菌群迁徙的奇观。灰白色的菌丝网络像溃败的军队,在推土机碾压过的土地上形成宽达两米的逃生带。他采集的样本显示,菌丝末端分泌着高浓度草酸——这是真菌应对土壤酸化的自杀式防御。
热成像无人机升空时,惊起一群红眼树蛙。传回的画面里,雨林冠层温度比1990年同期升高2.3℃。李墨飞在三十米高的树冠平台架设碳通量监测仪,发现这片区域的夜间二氧化碳释放量是吸收量的1.7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