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后,何新调动到中国社科院。初到社科院,他先在科研局任秘书工作。在此期间,他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1年,他受聘担任着名历史学家黎澍的学术助手。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学术研究,也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1982年以后,何新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在近代史所、研究生院、文学所工作。凭借着卓越的学术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他先后被破格聘为助理研究员(1985)、副研究员(1987)、研究员(1990)。每一次的晋升,都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何新的破格晋升离不开胡乔木的特批调入。胡乔木对何新的才华和潜力十分赏识,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黎澍助手的经历,也让他在学术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学科体系的学术建构
1.新国家主义经济学框架
何新在经济学领域独树一帜,秉持反新自由主义立场。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主张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大环境下,何新却敏锐地洞察到其弊端。他指出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和控制的理论工具,发展中国家若盲目遵循,将陷入经济困境。
何新提出“市场有限律”这一原创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并非无限扩张,而是受到资源、人口、消费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市场容量是相对固定的,过度的生产和投资会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无限扩张的假设,为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何新的经济学观点虽非主流,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他通过撰写内参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呈递给国家决策层。这些内参引起了高层的关注,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后来,他又以政协提案的形式,进一步推动自己的政策主张。他的建议逐渐渗透到国家的经济决策中,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他在1990年就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而非当时普遍认为的需求大于供给,这一观点为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历史考古的颠覆性研究
何新在历史考古领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