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凭借其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二、双一流大学的治校革新
1.哈工大的年轻掌舵者
44岁那年,王树国成为C9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执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一任命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如此年轻就担任顶尖高校校长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不仅是对王树国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也为高校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彼时,他还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有人邀请他出任副省长一职,但他毅然拒绝,坚定地回归教育领域。他秉持“校长应职业化”的理念,认为校长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专注于教育事业。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耕耘和付出的事业,只有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校,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哈工大的建设中,带领学校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2.西部科创港的无墙实验
拆除西安交大的围墙,这一举措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围墙,在传统意义上是学校与外界的界限,拆除围墙意味着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象征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它代表着西安交大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孤岛,而是要与社会紧密相连,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
王树国推动西安交大与300家企业共建实验室,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真实的项目案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需求;学校则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助力企业的创新发展。
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从科研经费来看,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后,西安交大的科研经费实现了大幅增长。据统计,科研经费在短短几年内从每年的数亿元增长到数十亿元,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3.院士落选的胸怀境界
王树国四次院士落选,但他展现出了非凡的胸怀境界。“让学校产出更多院士。”他的这句宣言,体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格局和担当。他没有将个人的得失放在首位,而是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