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军齐声复述,声浪掀动炮衣边角,“东隘若失,我身先死;炮阵若危,众军同殉!” 誓词按《镇北军军规》拟定,每句都含实战承诺,与税银养兵的责任呼应。
札剌儿台率蒙古千户用母语复述,乌尔图的狼嚎般的嗓音最响亮:“术赤系男儿与炮阵共存亡!” 声落时,四十门炮的空弹引信被点燃,“滋滋” 声中白烟升腾,虽无实弹,却似已在雪原炸响,这是 “虚炮警敌” 的古礼,示春防已启,不容轻犯。
誓师后,炮手们按 “实弹待命” 流程操作:新炮填入三十五斤青石弹,旧炮装三十斤铁壳弹,引信剪至 “待发” 长度(比实战短半寸,防误燃)。周显检查第三门新炮:“药室填火药八两,” 不多不少,这是试射得出的最佳量,“东隘接敌快,” 他对炮手道,“点火后退三步卧倒,” 防后坐力震伤。
炮架后的沙袋堆比冬防时加高半尺,王铁匠在袋上画 “缓冲线”:“后坐超线需立即检修,” 甲士们将备用引信、药包按 “炮位三包” 分发,包上写编号,与炮位对应。坛下的炊烟与炮口白烟交融,在立春的晴空形成灰白云带,这是 “炮烟示警” 的信号,方圆十里都能望见。
忽必烈按仪注赐萧虎 “春防令旗”,旗面绣金纹炮形,“持此旗可调三司资源,” 他的手指在旗面轻叩,“需护得漠北春耕无忧。” 萧虎接旗时,铜钟再次鸣响,四十门炮的空弹引信燃尽,“砰砰” 闷响震落枝头残雪,与钟声形成 “钟鸣炮应” 的气象,按《军礼》这象征 “君令如炮,无往不利”。
礼官宣读《春防布告》,用蒙汉双语喊出:“自今日起,炮阵昼夜值守,烽燧十里一燧,” 布告副本贴在坛侧木牌,墨迹未干就冻成冰壳,却字字如铁。术赤系骑兵开始沿坛巡逻,马蹄踏碎的冰碴声与炮架的金属碰撞声,编织成春防的第一道防线。
坛下的炮阵在暮色中渐显轮廓,新炮的虎纹在残阳下泛着青光,与磁石界碑的光晕连成一片。萧虎翻看《春防预案》,东隘的 “品” 字炮位图旁批注:“新炮为锋,旧炮为基,骑兵为辅,” 这是整合税银、军器、同盟的系统防御。忽必烈临行前的话犹在耳畔:“炮阵是盾,税政是粮,” 两者缺一不可。
赵二毛在《炮阵日志》写下:“立春誓师毕,四十炮待命,” 字迹被呵出的白气模糊又凝干。远处的烽燧已燃起黄昏烟,与炮阵的炊烟在天际交融,这烟这炮,既是对察合台部的警告,更是对漠北百姓的承诺 —— 用制度的严谨筑牢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