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吹得猎猎作响。“炮口必须朝西北,” 他对炮队百户道,每门炮的准星槽都需重新校准,“雪雾会缩短能见度,” 瞄准器的刻度需按 “每五步减一格” 调整。斥候队已提前在靶场插好标杆,每十步一根,“测距时按标杆数算,” 那拉珠尔带着甲士演练,风雪中标杆的影子忽明忽暗,更需精准计数。
周显用千里镜观察靶心:“雪天弹道会偏下,” 瞄准需比平时抬高半格,他在《冬防校准册》批注:“风速三级以上,瞄准加一格;雪雾浓时,加两格。” 甲士们用红漆在准星槽做标记,这是临时调整的快捷方式,“实战时能省三息瞄准时间,” 萧虎认可这种灵活处置,军规虽严,亦需因时变通。
术赤系千户帖木儿带着牧民赶到,驼队载着干牛粪堆在炮阵周边,牧民们用羊皮袋装粪,每袋标注 “十斤”。“这是部落凑的取暖粪,” 帖木儿拍去身上的雪,牛粪堆成十个小堆,与炮位对应,“白天烧火取暖,” 夜间牛粪烟能示警,察合台人最怕这烟火混着炮声,“去年他们就是见烟火就退的。”
萧虎谢过帖木儿,命甲士将牛粪分堆摆放:每门炮配三袋,堆在炮架下风处,“火不能太大,” 浓烟即可,“既能暖炮身,又能防偷袭。” 牧民中有老人给工匠递热奶茶,铜碗在寒风中冒热气:“我们守着炮阵,” 就像守着牧场,“炮声就是平安符。” 这种同盟协作让冬防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成了部族凝聚的纽带。
虎卫营按 “三里一岗、五里一哨” 布防,巡逻队沿炮阵外围的雪道行进,靴底的铁钉在雪地上留下整齐的脚印。阿古拉带着十名甲士负责西北段,每到哨位就用狼嚎声联络,“这比号角传得远,” 他对新兵道,哨位的隐蔽处藏着干柴,“遇袭就点火,” 烟火与炮声能让援军快速定位。
萧虎检查巡逻记录:“雪深过膝时需换双人巡逻,” 防止单人陷雪失联;夜间巡逻要带 “响铃”,每走十步摇铃一次,“既防同伴走失,又能惊走野兽。” 炮阵与巡逻队的联络用 “三短一长” 的鼓声,鼓手就站在中央炮位,雪地里的鼓架裹着毡布,“无论风雪多大,” 萧虎强调,“鼓声不能断。”
暮色降临时,炮阵周边燃起牛粪火,十堆火焰连成环形,火光映着炮身泛出暖光。周显调整每堆火的大小:“外围火小防暴露,” 内圈火大暖炮身,篝火旁的甲士抱着弓箭,眼睛盯着西北方向的黑暗。“雪夜最易藏踪迹,” 他对哨兵道,去年就是在这样的夜里,察合台人的马蹄声被风雪掩盖,“今年要每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