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图拍案赞同:“互市可增牲畜销路,” 比单纯征税更得民心;镇北司官则担忧:“察合台部若借互市刺探军情,” 得不偿失。萧虎出示《互市安保策》:“市地设三重防线,” 商队需持三司联审令牌,“税吏与甲士同驻,” 防奸细混入。
争论持续三日,最终忽必烈拍板:“准互市,” 定克鲁伦河东岸为市地,“每月初五开市,” 为期三日。制度设计暗藏制衡:通西司管交易,镇南司管税收,镇北司管安保,“三司互监,” 防止舞弊。也速该虽未列席,但其策论已成为决策核心,正如耶律铸所言:“质子之言,” 让忽里台看到了非军事解决边疆问题的可能。
五、角色转变:从人质到桥梁的政治定位(元代质子在跨域治理中的功能演变)
东宫讲学后的第十日,也速该获允穿着蒙古袍见忽必烈,这是身份认可的象征。忽必烈赐他 “银符质子” 牌,可自由出入东宫:“你既懂草原习俗,” 又通中原礼法,“当为两部信使。” 他当即请求:“愿亲赴克鲁伦河筹备互市,” 向族人宣示中枢诚意。萧虎提议:“派虎卫营百户同行,” 名为护卫,实为见证质子的公开立场。
也速该的行囊中,除了互市章程,还带了汉文《农桑辑要》抄本 —— 这是他主动要求的,“教族人种粮,” 减少对互市的依赖。耶律铸在《质子言行录》中记录:“至元二十八年春,也速该由质入使,” 角色转变的背后,是中原文化对边疆贵族的潜移默化,这种转变比炮阵更能稳固边疆。
镇南司按忽里台决议,在克鲁伦河东岸筑互市坊:石砌围墙高一丈,设三门(进商门、验货门、缴税门),每门配三司联审官。税吏王恽制定《互市税则》:“羊马抽分十之一,” 粮布抽分十之二,“税收专款存入‘炮械维护库’,” 账目每月公示,接受商队监督。也速该建议:“察合台商队免税三月,” 以示优惠,此条经三司复议后采纳。
筹备过程中,也速该全程参与:用蒙古语向族人解释税则,用汉文与汉吏沟通流程,“他的双语能力无可替代,” 萧虎对忽必烈道。互市坊的门楣题 “和市门” 三字,左书蒙古文,右书汉文,正如也速该的双重身份 —— 在两种文化间搭建制度桥梁,让税银与炮阵、互市与防务形成良性循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也速该的日常穿戴悄然变化:入朝着襕衫,见族人着蒙古袍,私下则穿 “汉蒙混式” 衣 —— 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