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 章:质子学成(至元二十八年春?东宫讲学殿)
东宫讲学殿的晨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砖地投下格纹光影。也速该身着汉人襕衫,双手捧着答卷跪在案前,考卷上的《论语》默写工整,八思巴文注音准确无误。主考官耶律铸手持朱笔,逐行核验:“‘和为贵’章无错漏,” “‘为政以德’句释义精当,” 他在卷首批 “优”,这是质子入营半年来的第三次考核,终于达标。
考核分 “读写译” 三科:默写《论语》二十章(合格),用汉文写《草原防务策》(通顺),将蒙古谚语译为汉文(信达)。也速该的策论中写道:“炮可御敌,文可安邦,” 观点已显中原治理思路。耶律铸向忽必烈禀报:“质子学业有成,” 汉文水平堪比汉地秀才,“可入东宫听讲。” 殿外的杏花飘落,似为这场跨越文化的考核结果喝彩。
忽必烈的鎏金请柬送达质子帐时,也速该正在临摹《九成宫醴泉铭》。请柬用洒金纸书写:“特邀察合台质子也速该,” 于三月初三听东宫讲学,议题 “炮与礼之辨”。他按礼仪穿戴整齐,随耶律铸入东宫,殿内已端坐三十余名勋贵子弟,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分列而坐,体现 “多族共学” 的规制。
讲官是翰林院学士王恽,开篇即问:“治国以何为本?” 也速该起身应答:“臣以为炮是止戈之器,” 可慑叛党;“礼是安邦之本,” 能抚万民,“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回答引得忽必烈颔首:“此言有理,” 他补充道,“昔日蒙古铁骑纵横天下,” 终需礼法巩固,炮械与礼仪并非对立,实为互补。
讲学间隙,也速该呈上亲手誊写的《草原与中原和好策》,桑皮纸卷轴分 “防务、互市、文教” 三策。核心提议直击痛点:“开通克鲁伦河互市,” 察合台部以羊、马换汉地粮、布,“每月一市,” 由三司共管。他特别注明:“互市可消弭边隙,” 比炮阵威慑更长久,“牧民有粮则不反,” 这是他半年观察得出的结论。
忽必烈展开策论,见其中 “互市税银专用于炮阵维护” 的条款,不禁赞赏:“此策兼顾防务与民生,” 既解察合台部粮荒,又补炮械开支。他命侍臣将策论抄送枢密院与中书省:“着三司议可行性,” 并对也速该道,“若策论可行,” 你便是两部和好的首功之人。也速该伏地叩首,襕衫下摆沾着殿外的杏花瓣,姿态已全然是中原礼仪。
萧虎在忽里台议事帐展开也速该的策论,帐内的诸王传阅时议论纷纷:术赤系千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