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空地上,石匠们已备好青石碑料,碑高九尺(合元代规制),宽三尺,厚一尺,石料来自云州矿山,经三司验石官确认 “无裂隙、无杂质”。刻碑师王石匠展开拓印的税则文稿,用朱砂描边:“碑阳刻汉文,碑阴刻蒙古文,碑侧刻八思巴文,” 三语对照,防误读。碑顶预留炮形雕刻位,“按萧监国令,” 炮形需与西校场虎蹲炮等大,象征 “税护炮,炮护税”。
刻碑前举行 “祭碑仪式”,耶律铸主祭,用羊血涂碑四角:“愿此碑永存,税政清明。” 王石匠的徒弟们打磨碑面,确保光滑如镜,“刻字需深三分,” 防风雨侵蚀,每个字的笔画都按礼部字体规范,“不得潦草,” 这是税政权威的象征。附近百姓已闻讯围观,王家庄的里正王老实挤在前排:“碑上有咱田亩税则,” 得看仔细。
碑阳的汉文按 “田税、畜税、商税” 分三栏,每栏首行用大字:“上等田十税一”“十羊抵一马”“上等宝石抽十之一”,旁注小字解释:“中等田亩产一石者缴七升五合”“折羊需健康无病”“评鉴官受贿杖二十”。这些细节让税则更具体,百姓一看就懂。碑阴的蒙古文由译官逐字核对,确保与汉文无差,碑侧的八思巴文则由翰林国史院学士书写,字体庄重。
碑顶的炮形雕刻最费功夫,王石匠按军器监提供的炮样雕刻,炮身刻 “至元二十七年”,炮口朝西,“象征炮护西境,” 与税则护民呼应。碑座刻缠枝纹,寓意税政绵延,“如草木生生不息,” 耶律铸解释。刻完最后一笔时,夕阳照在碑上,三语税则在余晖中清晰可见,围观的农户发出赞叹:“这样缴税才明白!
立碑吉日选在冬至后三日,三司官率属吏与乡老、商户代表共赴仪式。萧虎亲自主持,先拜天地,再拜碑石,三牲祭品摆在碑前 —— 这是元代重大制度公示的礼仪。李筠、帖木儿、阿合马共执碑绳,随着 “起!” 的号子,青石碑缓缓立起,虎卫营甲士用木楔固定,碑座填土夯实,“从此税则如磐石,” 萧虎高声宣告,“三司共监,万民共察。”
仪式的高潮是 “碑前盟誓”,三司官按蒙古礼滴血入酒,共饮后宣誓:“若违此税则,贪赃枉法,” 愿受炮刑 —— 这是最重的军罚。乡老张三爷代表百姓献酒:“税则清明,” 咱就安心缴税,炮阵就有粮,“这是咱百姓的心意。” 立碑的鼓声与远处的炮阵操练声隐约相合,仿佛税则与炮阵在共鸣。
新税则碑前很快围满百姓,识字者念诵碑文,不识字者听讲解,王二摸着碑上的 “中等田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