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凉意让他清醒:这不仅是信物,更是责任,“若守不住领地,” 无颜面对这片碎片。
盟誓尾声,萧虎挥旗示意,西校场的炮阵鸣炮九响,声浪与祭坛的鼓声、铃声共振,雪原上的飞鸟惊起。“九响对应九阶坛,” 张仲谦解释,每响间隔三息,“第一响告天,” 第九响警叛,炮声传播三十里,“让察合台部知我同盟稳固,” 军威不可犯。
炮鸣时,萨满帖木儿跳起战舞,兽皮裙旋转如轮,铜铃急促作响,与炮声节奏相合。坛下的甲士们举刀呼应,“护盟约!守漠北!” 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这种声威强化让仪式超越宗教范畴,成为军事威慑的展示,正如王恽所说:“炮声是最有力的盟誓背书。”
仪式结束后,盟书与碎片拓片、祝词抄本、鸣炮记录装订成册,由耶律铸题写书名《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天盟书》。册页用防潮桐油布包裹,放入金匮,钥匙由萧虎、札剌儿台、萨满各持一把,“开匮需三人同到,” 防单方篡改。档案的最后附《仪式参与者名录》,三百余人的姓名按族群分类,见证者俱全。
按元代制度,盟书需抄送枢密院与御史台,“让中枢知边疆同盟稳固,” 也让监察机构监督履约。这种文书闭环确保仪式不流于形式,而是转化为可追溯的制度记录,与《元史?祭祀志》中 “国之大事,必书于史” 的传统严合。
祭天盟誓的余威持续扩散,三日后,术赤系牧民传唱新歌谣:“炮声震雪原,盟约如磐石,税银养铁炮,岁岁保平安。” 乌尔图主动送还超额领受的粮草,“愿按盟约分担军需,” 这是仪式带来的观念转变。萧虎在《北境纪要》中写道:“萨满盟誓以信仰固盟约,” 比单纯律法更深入人心。
《元史?列传》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后,术赤系与中枢同心,” 漠北再无大的派系冲突。祭坛的九阶石台上,铁甲碎片的痕迹仍在,与炮阵的铁矿粉纹路遥相呼应 —— 这些物质遗存与制度文书共同证明:这场盟誓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权力秩序的重构,为大元漠北的长治久安筑牢了信仰与制度的双重根基。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巴图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