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需炸出浅坑。周显将合格火药装入陶罐,罐口封红布,盖 “军器监验” 印,“每罐都需留样,” 以备追溯责任。
周显的工坊里,新炮弹的样品摊在木案上:石弹外包熟铁壳,壳上铸螺旋纹,“落地时旋转增强穿透力,” 铁壳内嵌火药腔,填火药半两,腔口用松香密封,“撞击即炸,” 比实心弹威力增五成。他带着工匠们试验不同铁壳厚度:“三寸铁壳过沉,” 射程缩短;“一寸太薄,” 易提前炸裂,最终定为二寸,“兼顾威力与射程。”
试弹在西校场进行,甲士们用新炮发射铁壳弹,石弹落地瞬间炸开,碎石与铁片飞溅,靶场的铁甲靶被击得粉碎。周显记录数据:“射程百步,炸半径五尺,” 比实心弹多毁三个靶位。工匠王铁匠提议:“铁壳可铸凹槽,” 增加装药量,周显立即采纳,改进后的炮弹威力再增一成 —— 这种技术迭代让军器簿上多了 “至元二十七年改良弹” 的记录。
铸炮作坊的熔炉火光冲天,铜矿来自云州矿山,经三司核验纯度,“含锡三成最佳,” 铸炮师李铁匠用长勺舀出铜水,呈赤金色,“火候到了,” 他喊着号子,工匠们将铜水倒入泥范。泥范需提前三个月阴干,内刻炮身纹饰,“苍狼死” 三字的笔画需流畅,“否则会产生气泡,” 这是乃马真后时期炮炸膛的教训。
铸炮分 “三炼三铸”:初炼去杂质,二炼匀铜锡,三炼增韧性;初铸成粗坯,二铸修纹饰,三铸精炮口。李铁匠的徒弟们各司其职:一人看火候,一人控铜水,一人修泥范,“铸炮如治国,” 他常说,“分工明则器物精。” 新炮铸成后需 “试水”:炮身灌满水,三日内无渗漏方为合格,周显用桐油布擦拭炮身,铁矿粉防伪纹在火光下泛青晕。
张仲谦的案上摆着《铸炮成本册》,桑皮纸分 “原料、人工、杂费” 三栏,每门炮的银耗精确到钱:铜矿银二十两,铁壳银五两,火药银三两,工匠工钱八两,“合计三十五两,” 与三司预算严合。每笔支出都附签单:原料签单有商人与验收官双签,人工签单记工匠姓名与工时,“少一钱都要查,” 他对核账吏道,这是防止虚报冒领的关键。
周显补充技术成本:“改良弹每枚银三钱,” 比实心弹贵一钱,但威力翻倍,“实则更划算。” 三司的巡查吏每月核查账册,用磁石笔核对银锭印记,“税银铸炮需专款专用,” 耶律铸的批注写在册尾,“不得挪作他用。” 这种精细核算让税银花在实处,正如萧虎所说:“每两银都要听到炮响才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