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巴图千户坚持验炮,他爬上炮架敲击炮身,听声音判断是否有沙眼;阿勒坛检查炮轮火漆印,与《军器簿》记录比对编号;帖木儿则要求再试射一次,这次用他带来的察合台部铁甲。石弹再次击穿靶甲,破口形状与上次完全相同,“石弹落点偏差不足两步,” 验炮官的记录精确到寸,“符合《军器验收标准》优等品。”
札剌儿台取来自己的佩刀,猛砍炮身,刀刃卷口而炮身无损。“这是克鲁伦河硬木炮架,” 萧虎解释,炮架经桐油浸泡三年,“可承受石弹后坐力三十次连发,” 这比乃马真后时期的炮架耐用两倍。诸王终于信服,连最挑剔的巴图都道:“太祖时若有此炮,西征花剌子模何需五年?”
札剌儿台率先在协议上按指印,蒙古文 “札” 字的指印鲜红夺目。十一位千户依次画押,阿勒坛犹豫片刻,最终也按下手印 —— 他知道,脱离同盟只会更危险。萧虎命人取来三牲祭品,在观礼台举行简易盟誓:“以长生天为证,” 血酒洒在炮阵图上,“共抗察合台,” 炮声再次鸣响,这次三十门炮齐发,声传三十里,“此炮声为盟誓之证!”
耶律铸当场起草《斡耳朵联防契》,用三语书写,骑缝处盖 “虎臣” 印与术赤系狼首印,“一式两份,” 萧虎与札剌儿台各执一份,“年底忽里台大会时呈验,” 让全蒙古见证这一同盟。夕阳下,炮阵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开了草原的纷争与安宁。
那拉珠尔带领诸王查看预设炮位,每个炮位都已挖好掩体,掩体后有储弹坑,存放三十枚石弹,“每坑配火折子与引线,” 甲士演示如何快速装弹,“从装弹到发射只需三息,” 比中原炮兵快一息 —— 这是针对蒙古骑兵机动性的改良。札剌儿台的骑兵立即开始熟悉阵地,帖木儿与虎卫营甲士比划炮操手势,双方的隔阂在实操中悄然消融。
萧虎与耶律铸在帐内敲定粮道:“从和林调粮需经克鲁伦河,” 需术赤系派五百骑护粮,“每批粮车插双旗,” 蒙古狼旗与监国虎旗并列,“遇袭时凭旗识友军。” 巴图主动请缨护粮,“我熟悉这条道的水草,” 他的经验将大幅降低粮道风险,这正是同盟互补的优势所在。
观炮结束后,术赤系的骑兵护送炮阵图返回营地,图卷用骆驼皮包裹,外层涂防潮漆 —— 这将成为他们的制胜法宝。萧虎站在校场高处,见炮阵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模糊,远处传来牧民的歌声,那是对和平的期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