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情况变得一团糟。
希特勒这个人的统治权术,一向是“分而治之”。他乐于见到自己的下属之间相互制衡,这样,最终的决定权,才能牢牢地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他既不完全采纳伦德施泰特的纵深防御方案,也不完全支持隆美尔的滩头决战理论,而是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折中”方案。
他同意,将一部分装甲师的指挥权,下放给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算是安抚一下这位在前线苦干的前线将领。但同时,他又将最精锐的几个装甲师,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划归自己直接控制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并且规定,没有他本人的亲自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调动这些部队一兵一卒!
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德军在西线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现在,德军在法国的装甲主力,既没有被部署在伦德施泰特期望的、便于机动的内陆战略纵深;也没有被部署在隆美尔要求的、可以第一时间反击的沿海前沿地区。它们被尴尬地放置在了一个不前不后的中间地带。
这使得德军的整个防御计划,失去了任何战略上的连贯性。
最终,德军的防御体系,因其内部的深度分裂,而土崩瓦解。两位元帅的战略构想,任何一个如果被彻底地执行,或许都能给盟军造成远比历史上更大的麻烦。但希特勒的优柔寡断和对权力的病态偏执,使得德军的应对,变得迟缓、混乱,且毫无效率。
这道指挥体系上的裂痕,远比大西洋壁垒上任何物理的缺口,都更加致命。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从防守的一方,转向进攻的一方。
咱们之前说过,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巨头,已经达成了一致:1944年5月,盟军将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
但问题是,在哪儿登陆呢?
这个登陆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几乎直接关系到整个行动的成败。盟军的参谋们,列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
沙滩条件要好:必须是宽阔、平缓、沙质坚实的沙滩,能够支持重型的坦克、卡车和火炮上岸,不能是烂泥滩或者悬崖峭壁。
港口条件:附近必须有大型深水港,以便后续源源不断地卸载物资。如果没有,那就必须找到一个适合建造“人工港”的地方。当时盟军正在秘密研发一种匪夷所思的新东西——“马尔伯里人工港”,就是把一堆巨大的混凝土沉箱和浮动码头,直接从英国拖过海峡,在滩头现场拼装成一个深水码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