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组成编队,突破盟军在丹麦海峡的封锁线,像幽灵一样闯入广阔的大西洋,猎杀盟军那些缺乏保护的护航船队。
但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祥之兆。雷德尔元帅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强大的战列舰编队,由“俾斯麦”号和它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再加上经验丰富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四艘主力舰一同出击。这样一个编队,足以在大西洋上掀起一场毁灭性的风暴。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提尔皮茨”号尚未完成训练,“沙恩霍斯特”号在维修,“格奈森瑙”号则在空袭中被重创。最终,浩浩荡荡的无敌舰队,缩水成了仅有“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两艘战舰的孤军。
指挥这次行动的,是京特·吕特晏斯海军上将。这是一位在海军服役多年的老将,经验丰富,但性格却异常悲观谨慎。他似乎从一开始就预感到了这次行动的结局。在出航前,他私下向一位同僚坦承,以德国海军和英国海军悬殊的实力对比,这次行动生还的希望极为渺茫,很可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自杀之旅。
这种宿命论的悲观情绪,似乎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整个行动,并深刻地影响了吕特晏斯的决策。
第一个关键性的失误,发生在挪威的卑尔根港。编队在这里短暂停留,“欧根亲王”号补充了燃油。但吕特晏斯上将,或许是为了赶时间,或许是过于自信,他取消了为“俾斯麦”号加满最后2000吨燃油的计划。这2000吨燃油,在当时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但正是这个决定,为几天后“俾斯麦”号的燃油危机,埋下了一颗致命的定时炸弹。
1941年5月24日凌晨,在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冰冷的晨雾中,“俾斯麦”号编队与前来拦截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狭路相逢。
来的,是英国人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以及当时最新锐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胡德”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是皇家海军的象征,在英国人民心中有着女神般的地位。然而,它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作为一战时期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它的水平装甲异常薄弱,根本无法抵御现代大口径炮弹的垂直攻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战爆发之初,吕特晏斯再次展现了他那过度的谨慎。他严格遵守着作战命令中“避免与同等级的敌方主力舰进行不必要的交战”这一条款,一度犹豫是否还击。直到“俾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