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战争,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来到了日本的家门口。
大本营通过欺骗性宣传,营造的必胜神话,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被彻底击碎。对于东京的精英阶层而言,塞班岛的陷落,是东条领导无能的最终、也是最无可辩驳的证据。
它让所有仍在犹豫的势力,下定了决心。重臣、宫中、甚至部分军方高层,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东条必须下台。
东条政权的最后几天,是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度过的。重臣们正式提出辞职劝告,岸信介公开对抗,塞班岛失守的消息,像丧钟一样,在东京上空回响。
四面楚歌之下,东条已无任何回旋余地。1944年7月18日,在巨大的压力下,东条英机及其全体内阁成员,向天皇递交了辞呈。这个持续了997天的“东条幕府”,就此宣告终结。
东条下台后,挑选继任者的过程,充分暴露了日本高层领导的虚弱和分裂。最终,在各派系的妥协下,选择落在了时任朝鲜总督的小矶国昭陆军大将身上。
小矶之所以能被各方接受,恰恰是因为他的“弱点”。他在军中并非精英,长期远离权力中心,没有深厚的根基,被认为政治上,更容易驾驭。
然而,这次权力交接,背后有一个史无前例的安排。当时的政治僵局,是如此严重,陆军不信任海军,重臣们则对整个军部充满警惕。为了打破僵局,天皇下达了一道奇特的敕令:并非单独任命小矶国昭,而是同时命令小矶(陆军代表)和前首相、海军元老米内光政(海军代表),“协力组织内阁”。
这便催生了日本宪政史上,绝无仅有的“小矶、米内联合内阁”。一个国家,有两个“首相”,一个陆军的,一个海军的。这本身,就是对领导层彻底破产的一种承认。他们用一个委员会,取代了一位独裁者,将派系间的掣肘与分裂,制度化了。
小矶国昭,并非被选中来领导日本走出战争泥潭的领袖。他只是被推上台面,去主持一个深度分裂、犹豫不决的政府,眼睁睁地看着帝国,滑向最后的覆灭。
回顾东条英机的政治生涯,他是一个被时代所塑造,又最终被时代所吞噬的人物。
他的崛起,是日本军国主义意志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被精英层选中,正是因为他们寄望于,利用他,来控制那股他自己所代表的、已经失控的军事力量。
他的覆灭,与其崛起,同样富有戏剧性。那种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的模式,虽然让他一度成为权倾朝野的“将军”,但也使他,成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