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起“史密斯对史密斯”的事件,让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这两个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的军种,关系彻底闹翻。战后,为了这事,双方的将军和历史学家们,吵了几十年,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被解职的拉尔夫·史密斯少将,虽然事后被陆军的调查委员会证明其指挥并无重大过失,但这一事件依然成为他军事生涯中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他后来安然度过了余生,在1998年以104岁高龄辞世,成为二战中最后一位去世的美国将军 。如此高寿,也算是老天给他的精神补偿吧。
这场指挥部的“内战”,也从侧面反映出,塞班岛的战斗,打得是何等的艰难和不顺。
战争,打的是人,但更是打的后勤。在塞班岛,美军强大的后勤体系,也一度陷入了混乱。
补给的噩梦:登陆初期,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弹药、食品、药品、备用零件,全都混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许多部队,在前线等米下锅,后方的补给却堵在沙滩上,运不上去。
工兵的奇迹:在这种情况下,海军工兵部队“海蜂”,成了救世主。他们在纷飞的炮火中,驾驶着推土机,奇迹般地修建起了码头和道路,修复了被炸毁的阿斯里托机场,为后续的作战,打通了生命线。
低效的空中支援:美军的航母舰载机,虽然在海战中威风八面,但飞行员们,却不太会打地面支援。他们找不到隐藏在丛林里的目标,投下的炸弹,往往都炸到了空地上。地面部队呼叫一次空袭,等飞机飞过来的时候,阵地早就换了好几回主人了。
舰炮的无奈:战列舰16英寸的巨炮,虽然能把山头都削平,但对付那些藏在山体反斜面和洞穴深处的日军,效果也有限。但即便如此,日军指挥官斋藤义次也承认:“如果没有海军的炮火,我早就和美军拼光了。”
巨大的伤亡和无时无刻的精神压力,也让美军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士兵心理崩溃的案例,越来越常见,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到1944年7月初,塞班岛的战局,对日军指挥官斋藤义次中将来说,已经不是“能否胜利”的问题,而是“如何死去”的问题。美军已经占领了岛屿的绝大部分,他的残余部队被死死地压缩在北端一块狭小的区域内,弹尽粮绝,伤兵满营,四面楚歌。空气中,弥漫着失败和腐烂的味道。
在这样的绝境下,斋藤决定,要为这场必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