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布干维尔的机场群,正在有效地绞杀着拉包尔。对他们来说,岛上剩下的那几万名饥肠辘辘的日军,已经不构成任何威胁了。
于是,在1944年底,美军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要撤了。主力部队将被调往菲律宾,去参加麦克阿瑟更重要的战役。而布干维尔这个“烂摊子”,则被交给了另一支盟军——澳大利亚第二军。
当澳大利亚士兵登上布干维尔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奇怪的局面。美军只是守着一个环形防御圈,对圈外的日军不闻不问。
这种“围而不攻”的策略,让澳大利亚人感到很不舒服。他们与美国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
美军的主张:我们已经赢得了战略胜利。剩下的日军,就让他们在丛林里自生自灭好了。再为清剿他们而牺牲我们士兵的生命,是毫无价值的。
澳军的主张: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附近,还盘踞着数万名敌军。我们的责任,是彻底肃清他们,解放整个岛屿。
这种分歧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原因。澳大利亚政府面临着国内的压力,需要向民众展示澳军的战功和决心。最终,澳大利亚的指挥官托马斯·布莱梅将军,不顾美方的建议,决定发动一场全面的肃清战役。
澳大利亚第二军,兵分三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推进。
中部战线:向着岛屿内陆的山区——珍珠岭进攻,那里是日军残部重要的藏身之处。
北部战线:一支部队在北部的波顿种植园实施登陆,但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登陆失败。
南部战线:主力部队沿着海岸线,向着日军最后的大本营——布因地区,缓慢推进。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澳大利亚士兵们面对的,不仅是拼死抵抗的日军,还有恶劣的丛林环境和肆虐的热带疾病。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腥和牺牲。
这场由澳大利亚主导的战役,其战略必要性,在战后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在战争胜负已定的情况下,一场不必要的、纯粹为了“政治正确”而进行的消耗战。但对于那些参战的澳大利亚士兵来说,这是他们的战争,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到1945年春天,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欧洲,德国即将投降。但在布干维尔的丛林深处,最后的血战,才刚刚打响。
被压缩在南部的日军,虽然饥饿、绝望,但并未完全放弃抵抗。他们集结了约3,300人,对澳大利亚军队推进路线上一个名为“斯莱特山丘”的关键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