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请放心,我们绝不会忘记菲律宾,你的努力至关重要。”
转过头,他又对尼米兹和金说:“切斯特,你将得到你所需要的舰队,去打开通往东京的大门。”
这种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给希望的做法,让争论陷入了僵局。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无法彻底压倒对方。在华盛顿的将军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看似荒谬,却又无比“美国”的解决方案,开始浮出水面。
当一个无法解决的争论摆在面前时,美国人常常会用一种最简单粗暴,也最财大气粗的方式来解决:我全都要。
面对麦克阿瑟的南线和尼米兹的中线之争,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妥协与无奈,却又彰显了美国强大国力的方案——“双轴进攻”。
这个战略,用大白话说就是:你们俩别吵了,两条路都打!
是的,你没听错。美国决定同时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个方向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麦克阿瑟可以继续他收复新几内亚、挺进菲律宾的“回家之路”;尼米兹也可以发动他的航母舰队,横扫中太平洋的岛链。
而麦克阿瑟凭着一己之力,在没有高层支持的情况下,靠着舆论压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就像两个拳击手,用左勾拳和右直拳同时出击。
这个方案背后,隐藏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谁的进展更快,谁打得更漂亮,谁就能在后续的战役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指挥优先权。
这相当于把两个战区司令放到了一个赛场上,让他们用战果来说话(这在当时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能干的出来了)。
在1943年中期的规划中,双轴进攻的初步分工如下:
西南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首要任务是肃清所罗门群岛的残余日军,并沿着新几内亚的东北海岸线向西推进,目标是孤立甚至攻占日军在南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拉包尔(不过后来跳岛跳过去了)。
中太平洋战区(尼米兹):首要任务是发动一场代号“电流”的行动,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环礁和马金环礁。成功之后,再向西进攻马绍尔群岛。
这两条战线,在初期阶段相对独立,但又互相策应。比如,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行动,可以牵制拉包尔的日军航空兵,从而减轻尼米兹在中太平洋方向上的压力。最终,按照设想,这两支大军将在菲律宾或其邻近地区汇合,形成对日本的最后合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