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普遍认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股乐观情绪中,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成为了媒体的宠儿。
他的公关团队非常懂得如何迎合大众心理。报纸上,麦克阿瑟叼着玉米芯烟斗、凝视远方的照片,被塑造成坚毅、果敢的象征。他那句“我还会回来的”的承诺,被印在无数的战时海报上,与山姆大叔的征兵广告并列。
美国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麦克阿瑟的南线攻势。因为“解放菲律宾”这个故事,比“攻占某个不知名的珊瑚环礁”要好懂得多,也更能激发普通人的情感共鸣。这种民意,反过来又对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而在日本,情况则完全相反。
山本五十六的死讯,在被封锁了一个多月后公布,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民众私下里议论纷纷,对战争前景的疑虑开始蔓延。
为了应对日益不利的战局,日本大本营在1943年9月,正式确立了所谓的“绝对国防圈”构想。这是一个西起缅甸、东至马绍尔群岛、北至千岛群岛、南至新几内亚的巨大防御圈。大本营的计划是,在这个圈内与美军进行决战,守住这条“最后的底线”。
这个“绝对国防圈”,听起来很唬人,其实是一种战略收缩的无奈之举。它标志着日本已经彻底放弃了主动进攻的念头,转入了全面战略防御。
在国内,日本的宣传机器开足了马力。他们绝口不提山本是被“伏击”身亡,只强调他是“壮烈殉国”。他们把瓜岛的撤退,美化为“转进”。报纸上充斥着“本土不可侵犯”、“一亿玉碎”等狂热口号,试图用精神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劣势。
在官方层面上,双方的宣传也针锋相对。
罗斯福总统在一次炉边谈话中,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对轴心国的反攻,已经开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太平洋,我们都将把战争,带到敌人的家门口。”
而日本的东条英机内阁,则在国内广播中宣称:“瓜岛的失利只是暂时的。皇军正在新的防线上积蓄力量,必将给予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色厉内荏。
宣传战的背后,是两国国力和战争潜力的巨大差距。美国人有底气说“我要打到你家去”,而日本人,只能徒劳地高喊“你不要过来啊”。这种心理上的优劣,早已为战争的结局,写下了注脚。
1943年的夏天,太平洋上空的空气,仿佛在燃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