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德黑兰的会议室里,当三巨头在地图上重新规划着世界的未来。在乌克兰冰冷的土地上,真正决定地图上那些线条走向的,依旧是士兵们的鲜血和钢铁的碰撞。基辅的解放,仅仅是拉开了一场更为宏大、也更为残酷的冬季战役的序幕。德军以为,严冬和泥泞会是他们喘息的盟友;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对于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苏联红军而言,冬天,恰恰是发动总攻最好的朋友。
1943年的秋天,对于东线的德军来说,是一个充满了苦涩回忆的季节。库尔斯克那场赌上国运的“堡垒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紧接着,苏军发动了雷霆万钧的夏季反攻,从奥廖尔到哈尔科夫,再到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红军的攻势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将德军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
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接连的败退中,士气低落到了冰点。士兵们衣衫褴褛,装备残缺,脸上写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未来的迷茫。作为这支败军的统帅,曼施坦因元帅,这位德国陆军最杰出的战略家,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以目前的状态,想在乌克兰广阔的平原上,守住一条被拉得过长的、千疮百孔的防线,无异于痴人说梦。他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主动放弃一些不重要的突出部,大幅度向西收缩防线,用空间换取时间,重新集结兵力,以待来年再战。
然而,他的理性建议,却无法说服远在东普鲁士“狼穴”里的那个奥地利下士。希特勒,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和个人意志的偏执,严禁任何形式的后退。他坚信,只要意志足够坚定,就能创造奇迹。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斯大林的心情则完全不同。刚刚结束的德黑兰会议,让他收获颇丰。他向罗斯福和丘吉尔做出了承诺,将持续在东线向德军施压,以牵制其兵力,为盟军即将在西欧开辟的第二战场,创造有利条件。这个承诺,很快就变成了一道道具体的作战命令,雪片般地飞向了乌克兰前线。
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负责总协调的朱可夫元帅,受命在乌克兰,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冬季攻势。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
粉碎德军在基辅突出部的防御,彻底消灭盘踞在此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有生力量。
配合北翼白俄罗斯方向的进攻,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无法互相支援。
为1944年春季,解放整个乌克兰右岸的更大规模总攻,创造一个稳固的、前出的出发阵地。
在1944年初的这个冬天和春天,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