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已经被折腾得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而他们即将攻击的目标,是位于亨德森机场以南约一公里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并不算太高的狭长山岭。这条山岭,因为其控制着通往机场的南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美军的地图上,最初把它标记为“拉沃岭”。
负责防守这条山岭的,恰恰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中最精锐、也最能打的部队之一——由梅里特·埃德森上校指挥的第一突击营和第一伞兵营(这两支部队后来合并,统称为“埃德森突击营”)。埃德森这位被手下士兵们敬畏地称为“红麦克”(因为他有一头标志性的红发)的上校,是个经验极其丰富、判断力也极其敏锐的丛林战专家。他早就预感到,日本人很可能会从南面的丛林里摸过来。于是,他不顾手下官兵刚刚从其他战场调防过来、疲惫不堪的状况,硬是逼着他们在这条山岭上,不分昼夜地挖掘工事,设置火力点。
当时,山岭上的防御工事,其实还非常简陋,根本没有什么完善的战壕和地堡,大部分都是些临时的散兵坑和机枪掩体。但埃德森凭借着他丰富的经验,巧妙地将机枪、迫击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火力点,部署在能够形成交叉火力的位置。他还特别要求士兵们,在阵地前沿的丛林里,挂上一些绑着石头的空汽油桶或者罐头盒,作为简易的“报警器”。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要让这片阵地上的每一寸地面,都能发出声音!”
血岭风暴:埃德森岭保卫战(9月12日-14日)
第一夜(9月12日):探路的冲击
9月12日夜,天空中下着冰冷的雨,丛林里一片漆黑。川口支队的先头部队,在经历了数日的艰难跋涉之后,终于摸到了埃德森岭的前沿。他们发动了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日军的小股部队,试图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渗透到美军的阵地之间。但很快,他们就撞上了陆战队员们布设的铁丝网和那些叮当作响的“报警器”。美军阵地上的机枪和迫击炮,立刻就发出了怒吼!经过一番短暂而又激烈的交火之后,日军的这次“探路”行动,在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之后,被迫撤退。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山岭上,美军的火力,远比他们预想的要强大和严密。
第二夜(9月13日):全面攻势爆发
真正的考验,在第二天晚上,也就是9月13日夜间,正式降临!
川口清健在摸清了美军的大致部署之后,决定下血本了。他将手下三个主力大队的数千名日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