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峰塔倒有白蛇,瑞光塔藏稀世珍
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挥师南下,南唐后主李煜写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词句,江南大地在王朝更迭的烟尘中迎来新的时代。就在这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苏州盘门一带的瑞光寺塔正在进行一场隐秘的宗教仪式——工匠们将一件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心血的佛宝,小心翼翼地封存进塔基深处的地宫。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一藏便是千年时光,直到1978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三个顽皮孩童在瑞光塔三层塔心玩耍时,无意间踩塌了塔心的砖龛,才让这件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艺术奇迹,重新映入世人眼帘。
关于真珠舍利宝幢的来源,民间曾有过种种充满传奇色彩的猜想。有人说它是北宋年间某位高僧云游四方时,化缘得来的珍宝请能工巧匠制成,用以供奉佛祖舍利;也有人说它与当时苏州地区繁盛的佛教信仰有关,是众多信众捐出家中珠玉,共同打造的镇寺之宝。而从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来看,宝幢的制作很可能与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佛教密宗传播有着密切联系。在苏州博物馆的档案记载中,宝幢出土时地宫石函上刻有“大中祥符六年”的字样,这一年是公元1013年,正是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崇佛之风盛行,苏州作为江南重镇,寺院林立,香火鼎盛,为宝幢的制作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二、千珠万玉筑佛宫,一寸匠心一寸金
真珠舍利宝幢通高122.6厘米,由须弥座、佛宫、塔刹三部分层层叠叠组合而成,整体造型犹如一座微缩的佛教天宫,在幽暗的地宫之中,4万颗珍珠组成的光芒仿佛跨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这座宝幢的基本信息,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巅峰水准。
须弥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雕刻着海浪、祥云和神兽的须弥座基台,每一个转角处都立着一位身姿挺拔的护法天王,他们怒目圆睁,手持法器,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佛国世界。上层则是由檀香木制成的仰莲座,每一片莲瓣都雕刻得细腻入微,脉络清晰可见,莲瓣之间镶嵌着水晶、玛瑙、琥珀等各色宝石,在灯光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佛宫位于须弥座之上,是宝幢的核心部分。它由金丝楠木制成,呈圆柱形,外壁用珍珠、宝石和金银丝镶嵌出佛教故事图案。佛宫的顶部是一个圆形的宝盖,宝盖四周悬挂着用珍珠串成的帷幕,微风拂过,珍珠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佛宫内部供奉着一个小巧的金棺,棺内安放着佛祖的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