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穹垂象落黔山,
银钲巨耳聆微澜。
巡天岂假筋斗云?
破雾终须赤焰焚!
九鼎言惊危楚氛,
孤臣身蔽护龙鳞。
星槎归路光犹在,
楚氛未解夜叩扃。
林悦的“主动出击”计划,核心在于将李世民那无法完全掩饰的“古意”与“深邃”,巧妙地转化为“李教授”这位归国学者身上合理的光环。
她精心策划了一次“学术考察之旅”,目标直指最能体现现代中国科技力量的象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一站,便是位于贵州群山环抱之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世人称之为“中国天眼”。
驱车深入黔南,层峦叠嶂,云雾缭绕。
李世民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奇峰异石,眼中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这与他在骊山、终南山时的感受一脉相承。
然而,当车辆最终抵达FAST观景台,那巨大的银白色“巨碗”毫无遮拦地闯入视野时,饶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帝王,也瞬间屏住了呼吸。
它静静地躺在喀斯特洼坑中,犹如天神遗落人间的神器。
五百米口径的庞然之躯,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其规模远超李世民认知中的任何建筑。
无数三角形反射面板构成巨大的抛物面,指向深邃的苍穹。
“此…此乃何物?”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颤。
他本能地用手比划着那巨大的弧度,仿佛在丈量天地的距离,“形似巨釜,仰承天露?莫非是…祭天祈雨之坛?”他联想到长安南郊的圜丘。
林悦站在他身侧,感受着他身上传来的震动。
她指向那悬吊在“巨碗”上方的馈源舱,解释道:
“陛下,这不是祭坛,而是后世探索宇宙的‘耳朵’和‘眼睛’。
它名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天眼’。
它能捕捉来自宇宙深处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倾听星辰的‘心跳’,观测黑洞的边缘,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无线电波?星辰心跳?”
李世民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目光却死死锁住那宏伟的工程奇迹。
他试图理解:“比之钦天监的浑天仪、窥天铜镜如何?”
“云泥之别,陛下。”
林悦的语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