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元年六月八日,垂拱殿。
一纸墨迹未干、加盖着鲜红御批和政事堂大印的诏书,被郑重地颁行天下。
这不是普通的诏令,是撼动整个大宋根基的全面革新。
新政的核心,如同三柄寒光凛冽的利剑,直指大宋积弊最深之处。
第一剑,斩向吏治腐蠹。
一个全新的、令人闻风丧胆的机构——“监察司”,横空出世。
它独立于现有的三省六部、各路转运使司之外,如同悬在百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成员由政事堂精心挑选文武官员搭配而成,身份保密,行踪诡秘。他们的权力极大:手持密旨,可对任何一路、任何一级官员进行匿名调查。
更可怕的是,他们手中握着皇城司遍布天下的情报网络,两者相互印证,互为钳制。
一旦监察司调查所得证据与皇城司密报相互吻合,形成铁证,无论涉案官员是封疆大吏还是朝堂重臣,监察司成员皆有权将其就地锁拿,直接押解京师,交由大理寺与刑部组成的特别法庭审判!
流程极简,权力极大,毫无转圜余地。为防监察司自身坐大或被腐蚀,黄忠嗣设下重重枷锁:监察司成员三年一轮换,绝不容许任何人盘踞一地;
每次出巡调查的地点,皆由政事堂通过抽签随机决定,杜绝了任何人为指定、提前通风报信的可能。
这并非简单的巡查,而是一张无形且不断移动的天网,让贪渎者寝食难安。
第二剑,重塑仕进之阶,直劈科举取士的虚浮之气。
诏令明示:自今岁起,金榜题名者,纵是独占鳌头的状元郎,亦不得直入翰林清贵或六部观政。
所有进士,一律外放地方,从最基层的县令做起!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青云之路,被硬生生加上了“亲民务实”的磨刀石。
当然,功名并非无用,一甲三名的升迁之路,将比同榜其他进士更为快捷优渥,但这“快捷”的起点,同样是泥泞的县衙,而非清贵的馆阁。
此令一出,天下哗然,多少寒窗苦读、梦想一步登天的士子心中苦涩难言,却也深知,这“状元县令”的历练,将是未来真正栋梁的基石。
第三剑,最为狠辣,斩断了千年以来世家大族荫庇子孙、直入青云的最后一条舒适捷径——荫补制度被彻底重塑。
诏令规定:凡蒙祖、父功勋得以恩荫入仕者,不论其父祖官居何品,荫补何职,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