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绍’字很好,继往开来,不负皇兄遗志。‘熙’字更佳,光明、兴盛、和乐……正是朕心之所向。”
他停顿了一下,视线再次落回章程上那醒目的“熙”字,仿佛在细细品味其中的寓意,然后才继续道:
“王相、燕王及诸位卿家费心了。此年号甚合朕意,准了。即日起,改元‘绍熙’,布告天下。”
他的目光随即转向那份厚厚的、散发着无形血腥气的《判决书》。
他没有立刻翻开,只是用手指点了点封面,语气平淡得如同在谈论天气:
“至于这些乱臣贼子……谋逆犯上,弑君作乱,屠戮士林,惊扰太后,致使先帝……致使皇兄龙驭宾天,其罪滔天,万死难赎!”
他抬起眼,目光锐利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那种平静的淡漠:
“此判决,乃燕王与王相会同有司详查审理,铁证如山,量刑允当。朕,照准。着有司即刻依律执行,不得有误。”
“照单全收”。赵頵没有提出任何疑问,没有表达丝毫犹豫,甚至没有多看一眼判决书的细节。
他几乎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份将掀起新一轮血雨腥风的判决,如同在批阅一份普通的奏疏。
这份平静,这份毫不犹豫的“照准”,让侍立一旁的黄忠嗣心中警铃大作。
这不是懵懂无知者的顺从,更非仁慈软弱者的逃避。
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断——这是想逼黄忠嗣当权臣啊。
想让天下人唾骂自己啊。
他看着御阶上的新帝,心中不由得无奈苦笑:“官家啊,你可知我真想坐你这个位子。你拦不住的!哪怕是先帝!”
心中想着,但脸上还是恭敬领命。
“臣等领旨。”王安石与黄忠嗣齐声应道。
赵頵拿起朱笔,在年号章程和判决书的末尾,分别写下了“准”和“依议”二字。
笔锋沉稳,不见丝毫颤抖。
批阅完毕,他放下笔,似乎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转而看向黄忠嗣,脸上又浮现出那种刻意的温和,甚至带上了几分“亲厚”:
“皇兄,”他改用了这个在神宗皇帝灵前黄忠嗣被封为燕王、入宗室族谱后应有的称呼,声音也放软了几分,“这些日子,辛苦皇兄了。国事千头万绪,内外交困,若非皇兄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朕……真不知如何是好。”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陷入了回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