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黄忠嗣忙得脚不沾地。
太后的丧仪虽繁复,但按规制操办即可,尚算有序。
然而先帝赵顼的陵寝——永裕陵,工程浩大,远未竣工。
为了国家稳定,黄忠嗣只能忍痛做出决定:先行将神宗皇帝灵柩下葬于主体已完成的永裕陵地宫,同时责令工部增派工匠,日夜赶工,继续扩建陵园地面建筑。
庙号定为“神宗”几无争议,谥号则在王安石等重臣反复商议后,定为“神文圣武宣宪定皇帝”,以彰其文治武功与革新定国之志。
举国缟素,汴京城笼罩在深重的哀思之中。
这压抑的时光里,唯一的一抹亮色,便是大名府传来的消息:王莺莺平安诞下了一个女儿。
消息传入枢密院时,黄忠嗣正与王安石、章惇惇等人商议新帝登基流程,闻讯瞬间,他紧绷冷峻的脸上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温柔与宽慰,眼中竟有些湿润。
但紧随而至的,是排山倒海般的愧疚——妻子临产之际,他正忙于平定叛乱、稳定朝局;
女儿呱呱坠地之时,他却深陷于两代帝后的丧仪与权力交接的漩涡之中,无法守在妻女身边片刻。
这份为人夫、为人父的缺憾,在国事重压下更显沉重,成了他心中难以言说的隐痛。
熙宁六年十一月二日,登基大典。
初冬的汴京,天色阴沉,寒风凛冽。然而皇城内外,庄严肃穆的气氛压倒了寒意。
大庆殿前广场,旌旗招展,甲士如林,寒光闪闪的兵刃映照着铅灰色的天光。
文武百官身着簇新朝服,依品秩序列于丹墀之下,屏息凝神,偌大广场唯有风声猎猎与远处钟鼓楼传来的庄重礼乐相和。
新帝赵頵,身着玄衣纁裳、十二章纹的隆重衮冕礼服,在司礼官员的引导下,于大庆殿侧后方的垂拱殿更衣、静待吉时。
殿内,燕王黄忠嗣身着亲王蟒袍,面容沉静如水。
他亲自为新帝整理了一下冕旒,动作沉稳而恭敬。
新帝赵頵脸色略显苍白,手指微微颤抖,目光不时投向黄忠嗣,低声问:“燕王,一切……可都稳妥?”
黄忠嗣微微颔首,目光坚定:“陛下放心,万事宜备,只待吉时。陛下只需按礼官指引,从容受礼即可。”
王安石肃立一旁,作为首相,他亦是今日大典的核心护持者。
吉时到!司礼官高亢悠长的唱喏声穿透寒风:
“吉时已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