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随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标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叹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叹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越看这份“标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确标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系,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