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毕竟竞争对手更多了。
年轻人提出疑问后,对面的学长淡淡回应。
“竞争再激烈也比面对胡相强。
”
“竞争再激烈,对手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谁能保证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我没那个能力,所以我选择工部。
”
话音刚落,小二代顿时陷入沉默。
实在讲得太对了。
不过,这或许是自己无意间躲过了一场麻烦吧?
学子们的窃语暂且不论,此刻礼部尚书一脸茫然地看着手中的报考单。
他之前并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数百名通过首轮筛选的考生中,仅有三人报考礼部。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自己的礼部不受待见?
------------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虽然参考了许多前世公务员考试的规则,但仍存在差异。
首先不必多言,这个时代的人才数量远不及后世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争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众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将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争取的自然得争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别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