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这些人本身在礼部地位不高,缺乏话语权,这也促使他们选择离开。
通过这些人的闲谈,方孝孺了解到许多官场的真实情况:底层官员的斗争、无奈以及无力感,这些都是他之前未曾体会过的。
这些礼部官员不仅包括低级小吏,还有不少是通过科举成为七品官的经历者,他们的经验对方孝孺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学问再好又有什么用?”一位前辈曾问他,“到衙门做事,上司要的是执行力,而不是才华。
”前辈的话加上罗贯中的建议,使方孝孺下定决心。
他意识到自己的老师宋濂无法始终庇护他,要想在官场立足,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纵然宋濂无法助他直上青云,但胡大老爷却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这一目标。
想到这里,方孝孺向罗贯中露出一抹勉强的笑容,随后前往报社找主编交接工作去了。
毕竟要离开,总得安排妥当。
次日,处理完报社事务的方孝孺,带着几分羞涩与忐忑来到教坊司。
见到方孝孺前来,胡大老爷十分高兴。
终于有人可以陪他一起玩了。
于是,胡大老爷随意授予方孝孺一个教坊司小吏的职位。
这样一来,方孝孺不仅有了身份,还能光明正大地来往教坊司,同时获得一份收入。
调整好心态的方孝孺逐渐放松下来。
从此,两人在教坊司过得逍遥自在。
平日里有歌妓侍奉,生活颇为惬意。
至此,历史上那位固执的方孝孺的命运也悄然改变。
至少,他开始懂得攀附权贵了。
()
---
有了方孝孺这样的伙伴,胡大老爷的日子过得愈发滋润。
他将方孝孺拉至身边,一方面确实因为独乐不如众乐,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
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是后来导致建文帝政权覆灭的关键人物。
没有他们的日夜教导,朱允炆绝不会变得如此无能。
归根结底,他们将原本资质不错的皇位继承人,培养成了一位天真、眼高手低的纯粹书生。
权谋手腕、战略眼光、人际把控、驾驭臣下……
这些应有的能力,朱允炆一样也没学会。
反倒是那种正派文人常有的清高、自视过高、眼高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