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曾因胡惟庸的权势和过去的交情,安排侄子与他的侄女成婚。
然而,胡惟庸突然上表请辞,并顺从皇命退婚。
这让李善长始料未及,更没想到胡惟庸后来再度崛起。
李善长始终不明白胡惟庸的真实意图。
他既非急于攀爬权力巅峰之人,也非无足轻重之辈。
胡惟庸虽官职不高,却常入宫如归家,而他家退婚的侄女现为东宫正妃。
这种复杂的关系网,不是简单的权臣或外戚所能解释。
可以说,外戚本身并非威胁,但如果外戚本就是权力中心的一部分,则尤为棘手。
尤其像胡惟庸这样,虽曾为外戚,却始终与皇帝关系亲密。
与这种人争锋,犹如与亲戚争论,毫无胜算。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李善长都会尽量避开胡惟庸。
两家已因朱重八的意愿彻底翻脸,那就索性彻底撕破脸好了。
然而,也无需无端树敌。
转念一想,李善长虽已是不能再升的丞相,但胡惟庸若要害他,恐怕连全尸都保不住。
毕竟,他自己做过的事儿,没人比他更清楚,一旦被揪出几件,便是抄家灭族的大祸。
胡惟庸若想动手,李善长不认为他会留情。
只是今日之事,他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站出来。
胡惟庸提出的建议实在过于荒诞:抡才大典以武斗定胜负,而非凭才学。
这岂非对朝廷制度的侮辱?身为左丞相,李善长有责任维护朝廷尊严和法度。
抡才大典怎能让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若有才智相当的学子,不如再仔细考量。
”
“抡才大典怎能如此儿戏?”
李善长强压怒火,终究没直接要求朱元璋惩处胡惟庸。
他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
果然,朱元璋听完后点头,却并未立即应允,反而转向胡惟庸问道:
“惟庸,为何要他们比武?”
“朕不信你是个胡来之人!”
众人皆惊。
莫非真要听胡惟庸解释?若是合理,难道学子们真要动手?
对朱元璋而言,士子的脸面、抡才大典的规矩都不重要,他是开国皇帝,一切由他说了算。
规矩之类的东西,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