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建言之智,这样的人留着何用?朱元璋脸色阴沉,强压怒火。
若真将这些庸官尽撤,虽痛快,却无人接替。
况且问题出在科举选才上,换新人未必更佳。
暂且容忍,待有良策再逐一整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家的俸禄,不是随便就能领的。
想到此,朱元璋静心审阅其余考生的卷子。
这一看,竟有所获。
不少士子针对禁海令提出见解,虽文采未臻老练,视角亦欠深远,但相较一味谄媚却毫无见地之人,显然更有潜力。
尤其让朱元璋欣喜的是,其中某些观点与他和胡大老爷的探讨有所契合,虽不如胡大老爷透彻,却表明努力后或能达到其高度。
想到此,他心情甚悦。
阅毕全部试卷,朱元璋选出三份,拟为本届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
前三名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象征意义不同罢了。
科举考试的题目过于主观,以至于状元和探花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很少有人能以一鸣惊人的表现脱颖而出。
换句话说,要挑毛病谁都能做到。
因此,前三名实际上是由朱元璋个人喜好决定的。
朱元璋已经选出了前三名,但最先宣布的是探花。
当得知探花是解缙时,众人颇感意外。
解缙在会试中虽是会元,但这头衔来得并不光彩,若非之前的闹剧,他可能根本不会上榜,更别提会元了。
如今他成了探花,令人难以理解。
解缙本人也很困惑。
由于年少、经验不足,他对策论并无十足把握。
殿试时,他列举了禁海令的诸多弊端,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临场发挥。
然而,他冒险一试,竟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其他考生得知解缙成为探花后,情绪激动,却又无可奈何。
至于另外两份试卷,朱元璋犹豫不决,不知该钦点哪位为状元,哪位为榜眼。
其中一份极力赞美禁海令,言辞优美而不失真诚;另一份则像解缙一样批评禁海令,内容更为深刻详尽。
这两份答卷让朱元璋难以抉择。
发愁啊!
()
---
状元和榜眼,虽然只是殿试的第一和第二名,看似并无太大区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