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辈的安排下结下婚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如果女方有个当过丞相的叔伯,男方又有个正在当丞相的叔伯……
那这桩婚事,可就非同小可了。
朱元璋这么一问,显然别有深意。
不过李善长虽然紧张,倒也没有慌乱。
当即,他含糊其辞地应付了几句,赶紧把话题带了过去。
朱元璋似乎真的只是随口一问,没有再继续聊,只是说了句“丞相辛苦”,便让李善长退下了。
可李善长缓步走出宫门时,心里却非常清楚。
朱元璋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那就是不希望看到两家如此显赫的家族联姻。
否则,朱元璋怎么会记得这种小事,更不会在汇报政务时特意提起。
想到这儿,李善长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看来,这门亲事得作罢了。
他再傲气,也不会因为这点事去触怒朱元璋。
真要那样做,除了惹怒朱元璋被责骂甚至贬官外,没有任何好处。
甚至,如果朱元璋真要处理这件事,只要见李善长动作慢一点,他完全可以跟胡惟庸说一声。
以胡惟庸的机灵劲儿,只要朱元璋开口,他肯定会立刻解除婚约。
与其等待胡惟庸先开口,不如自己主动出击。
回到府中,李善长先与侄子李佑说明了情况,并安抚了他一番。
随后,李善长决定亲自前往胡府,与胡惟庸当面交谈,并提出退婚。
这门亲事,就此作罢!
(本章完)
------------
坐在前往胡府的马车上,李善长的神情显得格外复杂。
两人的关系,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首先,他们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曾一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同为文人,又是同乡,自然早已相识。
他们的关系虽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但也确实非常亲密。
甚至,当初胡惟庸能登上丞相之位,也有李善长的推荐之功。
正是在那时,双方因种种心思,定下了侄子与侄女的婚约。
那时的他们,确实结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场上共同进退。
然而,再好的关系也难免出现裂痕。
当时李善长的官位并不显赫,而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