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兑现惊喜"的经典案例:哈利、罗恩、赫敏送孩子上学,既兑现了"他们最终战胜伏地魔"的期待,又用"新的旅程"(送孩子去霍格沃茨)延续了"成长与陪伴"的期待,让读者在"圆满"中依然保持对"下一个故事"的向往。
三、期待感的进阶技巧:从"线性期待"到"网状期待"
当作者掌握了基础的期待感构建方法后,可以尝试更复杂的技巧,让期待感从"单一链条"升级为"网状结构",甚至让"期待"本身成为故事的主题。
1. 复合期待:让多个期待相互缠绕
单一的期待容易让读者疲惫,真正的高级玩法是让多个期待相互交织——主线期待(如"找到宝藏")、副线期待(如"解开身世之谜")、情感期待(如"修复与爱人的关系")彼此影响,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期待网络。
例如,《冰与火之歌》中,琼恩·雪诺的核心期待是"守护人类对抗异鬼",但同时他还要面对"自己是否是坦格利安继承人"的身份期待、"与耶哥蕊特/珊莎的感情期待"。这些期待的交织,让读者不仅想知道"异鬼会不会被打败",还想了解"琼恩的真实身份会如何影响他的选择","他最终会选择谁"。这种多线期待的叠加,让故事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新鲜感。
2. 反转期待:让"期待的结果"成为新的期待起点
最能制造震撼的期待感,是"期待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形成强烈反差,而这个反差本身又成为新的期待。
例如,《第六感》中,观众与主角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心理医生一样,始终期待"他能帮助小男孩克服心理阴影"。但结局揭晓"医生才是已死之人"时,观众的期待从"解决问题"瞬间转向"理解真相"——"他为何不知道自己已死?小男孩如何看待这一切?"这种反转不仅没有终结期待,反而让故事在"生死边界"的探讨中获得了新的深度。
3. 元期待:让"期待"成为叙事的反思对象
最高级的期待感,是让读者意识到"期待"本身就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作者可以通过"书中书戏中戏"的结构,让读者看到"期待"是如何被制造、被利用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例如,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读者拿起书才发现,自己读到的章节是残缺的,需要与其他读者的章节拼接才能完整。这种"元叙事"的设计,让读者从"被动的期待者"变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