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缺乏价值,读者会失去等待的动力。作者需要通过"价值暗示"与"代价铺垫",让读者觉得"等待这个结果很值得"。
价值暗示:提前透露期待对象的"潜在收益"。例如,《西游记》中,每次提到"唐僧肉能长生不老",读者就会对"妖怪如何抓唐僧"产生更高期待——因为"阻止妖怪得逞"关系到取经团队的存亡;
代价铺垫:强调"不实现期待的严重后果"。例如,《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的揭示让读者明白"暴露坐标=文明毁灭",因此对"罗辑能否建立黑暗森林威慑"的期待,从"好奇"升级为"关乎人类存亡的紧迫";
情感绑定:让期待对象与角色的情感需求挂钩。例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改观期待,本质上是"希望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伴侣"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的普遍性让读者自动代入,迫切想知道"两人能否走到一起"。
《琅琊榜》中,梅长苏"复仇+夺嫡"的双重期待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读者知道:他的每一次布局(如借霓凰郡主之手稳住云南势力)都关系到七万赤焰军的冤魂能否昭雪,关系到靖王能否摆脱梁帝的猜忌。这种"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的价值绑定,让期待感从"看主角如何赢"升华为"见证正义如何实现"。
4. 第四步:兑现惊喜——让"期待"的释放成为新的期待起点
期待感的终极考验是"兑现"——如果承诺的结果既符合预期又超出预期,读者会产生"果然如此!但还有更多!"的惊喜,从而为后续情节埋下新的期待。
符合预期的兑现:满足读者对"因果逻辑"的基本需求。例如,《哈利·波特》中,哈利最终击败伏地魔,既符合"爱能战胜邪恶"的核心主题,也符合"魂器必须全部摧毁"的伏笔,读者会因"逻辑自洽"而感到满足;
超出预期的惊喜:在兑现核心期待的同时,埋下新的期待。例如,《权力的游戏》第七季中,丹妮莉丝最终点燃龙焰摧毁君临城,兑现了"打破锁链"的期待,但她"屠城"的极端行为又让读者产生新的期待:"她是否会成为新的暴君?琼恩·雪诺将如何应对?";
开放式的延续:用"未完全解决"的结果延续期待。例如,《楚门的世界》结尾,楚门离开摄影棚,但观众会忍不住想:"他在外面会遇到什么?原来的'朋友'会怎样?"这种"现实世界的未知"比"剧中的圆满"更具延续性。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十九年后"的站台场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