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反转做铺垫。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写法官沃格雷夫在书房自杀前,视角聚焦于他的手:“他的手指在抽屉里摸索,终于摸到了那把左轮手枪——和三十年前杀死妻子的那把一模一样。”这个细节通过单一视域的“定点聚焦”,为结局的反转埋下伏笔。
3. 视域的“留白艺术”:让“未看到的”成为“最精彩的”
优秀的视域管理懂得“留白”——有些信息不必直接展示,通过“未看到的”“未听到的”“未说出的”,反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物理空间的留白:不描述所有细节,只聚焦关键元素。例如,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中写画家与玛莎的相遇:“窗台上摆着一盆风信子,她伸手碰了碰花瓣,水珠溅在她裙子上。”没有写房间的大小、家具的样式,只通过“风信子”“水珠”等细节,就让读者联想到“温馨的小阁楼”与“玛莎的细腻”;
信息视域的留白:不揭示全部真相,只抛出线索。例如,金庸《天龙八部》中写扫地僧出场时,视角仅聚焦于他的外貌:“他穿着灰色僧袍,脸上布满皱纹,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扫地的动作慢悠悠的。”没有写他的武功或身份,这种“信息留白”反而让读者对他的“高僧”形象充满好奇;
时间视域的留白:不按线性顺序交代,只截取关键片段。例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叙述者通过一块玛德琳蛋糕“闪回”到童年,视角从“现在的我”跳转到“过去的我”,时间视域的留白让回忆变得温暖而模糊,如同真实的生活体验。
四、常见误区:视角、视域管理的“三大陷阱”
1. 陷阱一:“视角越界”——让“他者”知道“不该知道的”
许多写作者为了让故事“精彩”,常常让视角人物“开挂”——比如用小人物的视角写“皇帝今天早朝时打了喷嚏”,或用普通人的视角写“反派十年前的杀人计划”。这种“视角越界”会破坏叙事的真实性,让读者出戏。
解决方法:明确视角人物的“信息权限”,只写他们能观察、能推测的内容。若需展示“他者秘密”,可通过间接线索(如反派的信件、路人的闲聊)暗示,而非直接“剧透”。
2. 陷阱二:“视域过窄”——让故事困在“一亩三分地”
部分写作者因过度依赖单一视角(如始终用主角的视角),导致故事缺乏广度。例如,写职场文时,只聚焦主角的加班日常,却从不展示其他同事的生活或公司的整体运作,故事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