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 视角与视域的“绑定法则”:让“谁看”决定“看到什么”
视角是视域的“过滤器”,不同视角必然对应不同的视域。写作者需确保两者的逻辑一致,避免“视角越界”。
若用第一人称视角,视域应严格限制在“我”的所见所感(如“我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只能看见他们的影子在墙上晃动”);
若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视域应围绕该人物的行动展开(如“她走进房间,注意到沙发上摊开的日记本,但没翻开——她更在意窗外的雨声”);
若用全知视角,需明确“何时全知、何时受限”(如写主角的日常时用全知,写其心理活动时转为有限视角)。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写宝玉被父亲贾政毒打的场景:
用王夫人的视角:“她听见外面吵闹,忙赶出去,只见宝玉被打得瘫在地上,贾政还在骂‘孽障!’”(聚焦王夫人的慌乱与心疼);
用贾政的视角:“他看着逆子,想起祖先的荣耀,只觉脸面丢尽,下手更重了。”(聚焦贾政的愤怒与权威);
用丫鬟袭人的视角:“她躲在廊下,看着宝玉挨打,眼泪止不住地流,却不敢上前。”(聚焦袭人的担忧与无力)。
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切换,让同一事件呈现出多重面貌,但每个视角的视域都严格绑定人物身份——王夫人看不到贾政的心理活动,贾政看不到袭人的眼泪,袭人看不到宝玉的内心。这种“绑定”让叙事既丰富又有序。
2. 视域切换的“节奏控制”:张弛有度的“信息投放”
视域切换是推动叙事的重要手段,但切换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阅读体验。写作者需掌握“节奏控制”的技巧:
快切:用于紧张场景(如追逐、打斗),通过快速切换视角人物的视域,制造“多线并行”的紧迫感。例如,斯蒂芬·金《闪灵》中写杰克发疯追杀妻儿,视角在杰克、温迪、丹尼三人之间快速切换,读者仿佛“被拽着跑”,紧张感拉满;
慢切:用于情感铺垫或背景交代,通过缓慢切换视域,让读者逐步融入场景。例如,汪曾祺《受戒》中写小英子与明海的相处,视角始终围绕两人,偶尔插入村民的闲聊(“小和尚和英子好上了?”),用慢节奏的视域切换渲染朦胧的情愫;
定点聚焦:在关键情节前,用一个视角的视域“锁定”细节,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