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种集体视角的恶意,比直接写苔丝的痛苦更能揭示“贞洁观念”对女性的压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他人视角的运用技巧:如何让“他者之眼”为我所用?
1. 选择“合适的观察者”:视角人物需与故事产生“强关联”
他人视角的价值,在于其“特殊性”——他必须是故事的“利益相关者”,否则视角会沦为苍白的“记录”。选择视角人物时,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身份关联:与主角有血缘、职业、阶层等联系(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与贾府的主仆关系);
情感关联:对主角有明确的态度(同情、嫉妒、仇恨等)(如《呼啸山庄》中洛克伍德对希斯克利夫的好奇与排斥);
功能关联:能推动剧情发展(如侦探小说中的“华生”,通过他的提问引出福尔摩斯的推理)。
反面案例:某新手小说中,主角参加同学会,作者突然插入“隔壁桌陌生大叔”的视角,写他观察主角的表情。由于大叔与主角无任何关联,他的观察既无信息价值,也无情感共鸣,沦为冗余内容。
2. 控制“信息边界”:让视角成为“有限窗口”
他人视角的魅力,在于“不完整”——读者通过有限的视角拼凑真相,比直接被告知更有参与感。因此,需明确视角人物的“信息权限”:
认知局限:视角人物无法知晓未发生的事(如不能提前写“后来他才知道……”);
情感滤镜:视角人物的主观判断会影响描述(如厌恶主角的人会放大他的缺点);
物理限制:视角人物只能观察“可见、可听、可感”的事物(如无法直接写“他心里想……”,除非通过表情、动作间接暗示)。
例如,芥川龙之介《鼻子》中,写内供(长鼻子的僧人)的弟子帮他缩短鼻子:“弟子捏着鼻子的一端,像拔萝卜似的往上提,内供疼得直咧嘴,却不敢出声——他怕弟子笑他‘连这点疼都忍不了’。”这里,弟子的视角仅能看到内供的动作(咧嘴、不敢出声),无法直接写他的心理(自卑与尊严的挣扎),但读者通过“怕弟子笑”的细节,已能推测出内供的矛盾。
3. 保持“视角一致性”:避免“上帝视角”与“凡人视角”的混杂
他人视角的关键是“代入感”,若在叙述中突然切换到全知视角(如“其实他不知道,此刻窗外正有一双眼睛在看他”),会破坏读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