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凝之就碰到了这样的糟心事。
有一天,他的邻居指着刘凝之脚上的鞋道,“咦,老刘,我刚丢了一双鞋,你这双和我丢的一模一样,巧了么不是?”
听邻居皮里阳秋的说话,刘凝之便道,“跟你的像?那给你好了!”
他当即脱下自己的鞋子,给了邻居,那邻居毫不客气地拿走了,不想没过几天,他却找到了自己的鞋。
邻居很是不好意思,拎着鞋过来,想要还给刘凝之,刘凝之却是冷着脸不要了。
你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你脸大?
巧合的是,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士沈麟士,也碰到了同样的事情。
邻居认错了鞋,拿走了沈麟士的鞋,没多久又找到了,便送鞋来还,沈麟士呵呵一笑,愉快地接过鞋,不以为意地穿在自己脚上。
郭瀚话里话外说的,当然不是鞋,而是刘沈二人,对待“过”的态度。
不愿意再接受鞋,那就是不能容忍邻居之过,也不给邻居改过的机会。
愉快地接受鞋,就是宽容邻居,让邻居有改过的机会。
儒家讲的是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能揪着人家的过错不放。
卢藏身为书院的山长,在教授学生之时,当然也是取的沈麟士,这才符合儒家精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有过不惮改,改过就是了,改过之后更加光明。
实际上呢?
堂堂山长,却是对李步蟾一个失祜少年使起了手段。
郭瀚的嘲讽很委婉,又很尖锐,李步蟾与其素昧平生,两人自然不会有什么交情,这就让卢藏百思不得其解。
天地良心,卢藏其实也没有起意不让李步蟾取院试,也就是话说到这儿了,上点眼药,下步闲棋,不想郭瀚竟然一下就炸毛了。
不过是说一句干爹的事儿,至于么?
郭瀚头也不回地回到自己的住处,烛光噗哧跳动,摇晃得脸皮忽明忽暗。
卢藏说的“义父”和“才德”,宛如一把钢刀,在剥他的脸皮。
他知道卢藏是无心之失,但脸皮剥了就是剥了,无心之剥,就不是剥了?
郭瀚是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的进士,以庶吉士入翰林,原本意气风发,不想接下来却一直在翰林院蹉跎,不得寸进。
到了去年,郭瀚实在没有办法,拿着汾阳郭氏的族谱,找上了武定侯郭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