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然按下快门,镜头转向林深:"林总应该很懂摄影吧?"
"谈不上懂。"林深笑了笑,"只是陪过太多摄影师等日出,知道他们愿意为十分钟的光线等三个小时。"他想起在莫干山时,为了拍民宿的晨雾,有位摄影师连续住了半个月,最后他干脆在屋顶加了个摄影平台。
三、反馈里的温度
午餐安排在山腰的生态餐厅,食材都来自周边村寨。当穿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端上酸汤鱼时,贵阳旅行社的王总忍不住咂嘴:"这酸汤用的是本地小番茄发酵的吧?比城里饭店的够味。"
林深点点头,指着窗外的梯田:"我们和村里签了协议,这些番茄、辣椒都是按有机标准种植的。游客吃完觉得好,可以在出口的合作社超市买包装好的半成品。"他看向负责餐饮的经理,"王总他们旅行社的客人要是来,提前三天预订,我们能让村民杀一头散养的香猪。"
饭桌上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到景区的接驳车班次太少,有人建议在步道旁增加休息的石凳,还有人关注残疾人通道的坡度是否符合标准。林深拿出平板电脑,把每条建议都记在共享文档里,周明在一旁同步标注负责部门和整改期限。
"说个可能不太中听的。"李然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刚才在民俗体验馆,看到那些蜡染作品标价太高了。普通游客可能觉得性价比不够。"
林深看向坐在邻桌的蜡染传承人潘婆婆。老人正带着几个姑娘演示蜡刀作画,听到这话,手里的铜刀顿了一下。林深走过去,蹲在老人身边说:"潘婆婆,李老师觉得我们的定价可能需要调整,您怎么看?"
潘婆婆放下蜡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这蓝布是用板蓝根泡的,一块桌布要染七遍。我教了六个姑娘做这个,她们现在每月能挣三千多,不用出去打工了。"她指着墙上的价格标签,"林总说要按工时算钱,不能让手艺人吃亏。"
李然的脸红了红,刚要说话,林深却先开口了:"我们有两个定价体系,旅行社的团队客人可以享受折扣价,散客按原价。"他转向众人,"这些收入的三成是姑娘们的工资,三成用来买板蓝根和棉布,剩下的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如果单纯算成本,我们确实定价高了,但这是让手艺活下来的办法。"
张敏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价值定价"几个字,抬头时对上林深的目光。她突然明白这个男人能把生意从二手车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