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能复制产品,复制不了这些。”陈默举起酒杯,对着篝火照出的一张张笑脸,“张导的故事,刘婶的手艺,王木匠的竹器,这些才是莫干山的魂。”
转机藏在一个细节里。有位取消订单的客人又回来了,说连锁的礼包里,号称“莫干山特产”的笋干其实是外地货,导游照着剧本背讲解词,连路边的野花都认错了。“我还是想跟着张导走,听他讲那棵三百年的老樟树怎么躲过日军的炮火。”
周明立刻调整了营销策略。他们拍了系列短视频:张导在老教堂前讲传教士的故事,刘婶教客人辨认野菜,王木匠展示竹条如何变成竹篮。视频结尾不推套餐,只说:“在山语间,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
四、生长的链条
新套餐“山语间·四季”上线时,连李站长都吃了一惊。春天的“挖笋寻茶”,客人跟着农户下田,挖的笋可以让刘婶当场做成菜;夏天的“星空夜话”,张导带着看萤火虫,王木匠教大家用竹篾做灯笼;秋天的“山货市集”,客人能把亲手摘的橘子酿成酒,贴上自己设计的标签带走;冬天的“围炉守岁”,全村人聚在民宿包饺子,看老艺人演皮影戏。
文创产品也换了模样。不再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体验的延伸:客人采茶时炒的茶,装在刻有名字的竹罐里;跟着竹编课做的杯垫,能印上入住的日期;甚至连刘婶教做的清明粿,都能买套模具带回家。
林薇算了笔暖心的账:虽然单个套餐的利润比连锁品牌低,但客人停留时间从1.8天延长到3.2天,餐饮和体验项目的收入翻了倍。更重要的是,合作的村民们收入都涨了,张导游的孙女专门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帮爷爷做线上预约。
有天陈默在院子里喝茶,看到刘婶的儿子在教几个外国客人用微信扫码,购买刚做好的笋干。王木匠的竹器铺开了网店,客服是他读大学的孙子,页面上写着“每一件都来自莫干山的竹林,带着山语间的阳光”。
连锁品牌的套餐渐渐没了声息。听说他们撤掉了大部分文创礼包,导游也换成了兼职学生。有次陈默在景区碰到他们的大巴,车上的客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没人听导游讲解。
五、流动的风景
今年春天,山语间的套餐里多了个新项目:“跟着村民过日子”。客人可以跟着张导去赶集,帮刘婶喂鸡,看王木匠做家具,晚上和农户一起吃晚饭。有位上海来的设计师住了半个月,回去后寄来一张图纸,是为山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