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藏文的经书封页。
“不是让你带走,而是让你留下。”他说。
我将那页纸压在我的笔记本里,从此,它便成了仁布的代表符号。
走出寺门,我回头看了一眼那金顶在阳光中的剪影,仿佛佛的目光仍注视着我离开的背影。心中浮现一句话:
有些东西,不用带走,就已经刻在心里了。
仁布的太阳,是从高山背后翻腾而出的。清晨,我站在仁果镇的山口,四周空无一人,只有风吹动经幡的声音,与我心跳同频。
山口下是一片开阔的山地牧场,牛羊点缀其间,远处几位牧人骑着马缓缓走来。他们脸上被风雕刻的线条像极了岩石,却笑容坦荡。
一位名叫丹增的青年牧民向我挥手,他邀我骑上一匹褐色藏马,领我缓行至一座小丘之上。我们并肩望着远山。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晒过一万次太阳。”他说。
我笑了:“所以它们懂得温暖。”
丹增点头,随后轻轻说道:“仁布人不怕冷,因为我们相信太阳一直会来。”
他的声音并不大,却像山风一样穿透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此刻我意识到:
真正的温暖,从不只是阳光给予的,而是信念带来的。
在仁布县的一个小村庄,我被一缕异香吸引,那是一家藏香作坊。
作坊主人是一位中年汉子,与藏族妻子一起经营。空气中弥漫着松柏、雪莲与酥油混合的气味。墙上挂着用藏文写的诗句:“香气通神,道在灰烬。”
他教我如何搓香粉、压模、风干,每一步都极为缓慢。看似枯燥,却充满节奏。
“这香,会随着风,飘向远处的雪山。”他望着窗外。
我知道,他并不期待被谁记得,他只希望这气息,在高原某个转角,唤起他人的一丝温情。
“如果你也在旅途中闻到了熟悉的香,那或许是我在和你打招呼。”他说。
我点头,深深记下这句话。那不是一种商业语言,而是一种藏民对人与风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也正是那种“无求而香”的心境,让我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终于学会欣赏那些不能拥有的东西。
离开仁布的前夜,我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望着夜色中静默流淌的雅鲁藏布江。
这是一种极为独特的静谧感,仿佛世界的一切都在屏息。只有江水在流,而我,也只是这流动中的一颗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