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皮山县的那天,风很大。昆仑山的风沿着山谷呼啸而下,带着雪线的寒意,也吹拂着南疆的沉默。我站在车前,抬头望着那一线天际,只见云雾翻涌,仿佛这片大地正悄悄酝酿新的轮廓。而那轮廓,便是昆玉。
昆玉——一个年轻而有力的名字。它不在我原本的旅程计划中,却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慢慢浮现。一个在西域深处、由兵团建设者一锹一镐开凿出来的城市,一座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的绿洲奇迹。我的笔记中写着:
“第375章,昆玉。 它是沙土上生长出来的梦想, 是新中国的一颗西陲明珠。”
章节名:沙海筑城,昆仑作证
我踏入昆玉的第一感觉,不是陌生,而是一种熟悉的秩序与热血的回响。
这里的街道整齐、林荫密布,高楼林立之间夹杂着一排排红砖平房,那些红砖房的墙面上仍能看到毛笔字书写的标语。迎面而来的,是一位穿着兵团制服的中年人,他笑着对我说:“欢迎来到昆玉——第十四师的家。”
原来,这座城市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主导开发建设的。它不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而依靠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意志与血汗。
我参观了十四师展览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在风沙中搭起帐篷、开渠引水、植树造林的场景,让我深受触动。他们不是移民,而是拓荒者;不是游客,而是缔造者。每一砖一瓦背后,是数十年的坚守。
一位老兵团员对我说:“这座城是我们用肩膀扛起来的。”
我默然记下:“有一种城,不是天然诞生,而是靠信念砌成。”
展馆角落里,我看见一台旧柴油机,还摆着一封退伍军人的手写信。他写道:“我一生未曾远行,但这片土地因我而变绿,我已无憾。”
那一刻,我心底微微颤动。我忽然想到,那些脚印与工具、那些炉灶与柴火,并非简单的生活遗迹,而是国家意志在沙海深处的具象化表达。
昆玉虽然年轻,但周围的土地并不温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干燥、风沙、缺水,是它必须克服的天然桎梏。
我走访了一片正在实施“绿洲重塑计划”的试验林区。数公里长的防风林带由胡杨、梭梭与红柳交织组成,它们深深扎根于沙层下,仿佛用生命为城市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一位参与项目的年轻工程师告诉我:“我们的目标不是赶走沙子,而是与它共处、驯服它。”
他们采用滴灌系统精确灌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