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氏文化馆:从一个字,找到千年同行者
第三日,我参观了周口姓氏文化馆。
这里陈列着中国几乎所有常见姓氏的起源、演变、迁徙路线图。展厅中央是一棵“姓氏大树”,枝干从“伏羲、炎帝、黄帝”三根主干延伸出数百个姓氏。
我站在“吴”字展柜前,心跳微微加快。尽管我并不确定“吴”是否真的起源于此,但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什么叫“寻根”。
一位讲解员说:“姓氏,是我们每个人写在名字里的历史。”
我写下:
“周口的书,不是典籍、不是论文,
而是刻在每个人身份证上的两个字;
她不大声讲道理,却能让你重新认得自己。”
四、沈丘沙河与黄泛平原:在漂泊中扎根的力量
离开城中心,我南下沈丘,沿沙河而行。
这是一条奔流千年的河,黄泛区的支脉之一。滩涂辽阔,田地肥沃,村落星布。我跟一位农人并肩走在田埂上,他指着远方说:“我爷爷逃荒来的,现在我们扎下根了。”
这片土地上,藏着无数个“从哪儿来,最后在哪儿站稳脚”的真实答案。
我写下:
“周口的土,不是风景名胜的油画背景,
是千万人用脚印一步步踩实的命根子;
她不讲归属感,却在风里教你站稳。”
五、麻花、豆腐皮与稀饭铺:味道是记忆最朴素的形式
最后一晚,我回到市中心,走进一家老字号早点铺。
一碗热稀饭,两根麻花,一张豆腐皮卷——这里没有菜单,都是人情熟客的日常。我坐下时,老板娘笑着招呼我:“你是‘哪个姓’的啊?我们这边讲究得很。”
我说我姓吴,她立马笑道:“吴姓是我们伏羲老祖第五代出来的,你坐这儿吃,我们这边吴家多!”
我低头喝了一口热稀饭,眼角竟有些湿。
我写下:
“周口的饭,不在山珍海味,
在‘你是谁’和‘你从哪来’的共鸣;
她不喂你肚子,她喂你回忆。”
六、根与河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漯河
五天周口之行,我从陵园走到水边,从姓氏走到锅灶,从神话走到现实,从一个“我”的来处,走到了一个“我们”的共鸣。
这座城,不靠建筑,不靠声量,
她靠火种、靠信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