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抬小轿,轿身上不能有过多装饰。官员根据品级可以使用4人抬最多不超过8人抬的大轿。于是轿子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成为身份地位的具象化表征。说到轿子,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八抬大轿,正是婚礼使用的大轿,有钱人家会自备轿子和轿夫,至于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前往‘轿行’租赁,出嫁之时一定让女儿家坐一回轿子。没有轿子参和,这婚恐怕就结不成的。可以说轿子比今天的结婚证还重要。如此,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有一次乘坐8抬大轿的机会,不过只有正妻才能乘坐八抬大轿,小妾或者是继室无此资格。这种8抬大轿就是花轿,只能用于嫁娶,如日常出行乘坐就是僭越,是要问罪的。
当然了,不出意外的话那一定是要出意外的。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有过一顶32人抬的轿子,不,那不是轿子,那叫做房轿。
坐轿子舒服是舒服了,排面是排面了,弊端也是大大地。其一,导致中国的车辆制造技术严重倒退,从西周到民国还是两个轮子,没有轴承没有减震装置。其二,致使朝野不重视道路铺设。贵人都坐轿子,车好不好,路修得是否平整,对于做轿子的人关系不大。
既然人们十分在意轿子的深刻内涵,那么有必要用事实来教育那些不明真相的朋友们:穿越众也是贪图享受之辈。交通工具升级这个事是不是也该上上发条了。讲真,胶皮顶顶不喜欢骑马了,她的女性的屁股太柔,没法像男人们那样习惯骑马。骑车就更不雅观了,裙角飘飘地走光严重。她对泰森说道:“那什么,我很向往坐着奥迪A6行驶在柏油马路上。”
才A6,不是玛莎拉蒂,不算过分呢。泰森回道:“车子是一定要搞的,先把公共交通工具整出来。其实我早就琢磨造车、铺路这个事了。”他看向殷照云,“小殷,考考你,老祖宗可曾有过计里程收钱的车子?”这话问得,好比老外问国人:中国有没有好吃的。
秦汉就有出租车了,叫做‘记里鼓车’,利用齿轮转动来计算出行距离。设计制作都经过精密计算,尤其是车轮的直径大小,车轮转动一百圈便是行驶2里。齿轮的旋转由车轮带动,计程齿轮的转动速度很慢,每公里转1圈。与此同时,车上有特制的‘鼓槌人偶’,齿轮每转1圈牵动人偶敲击1次鼓槌,通过这种方式,乘客与司机都能知晓行驶距离。记里鼓车对行驶路面有较高要求,所以只在大城市存在。
待到了唐朝,朝廷开始整修道路,催生了‘油壁车’的出现。油壁车由六匹或者八匹马拉,封闭式车厢开有窗,既保证乘客隐私又不妨碍观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