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行为预测与实际匹配
互动依赖度(15%):是否主动与系统交互
风险回避系数(10%):是否避免多余情绪波动
行为简化倾向(10%):是否趋于短命令响应模式
我看清楚了——这不是考核,这是驯化。
谁越像系统预设的“理想奴工”,分数就越高。
谁越像一个人,就越偏离。
**
阿妹偷偷来看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混进地下通道,在走廊尽头递给我一个包装盒,里面是老六留下来的小型读写卡。
“你得知道,你是现在这批人里,唯一还在动的。”她说。
我问:“他们动不了?”
她低声说:“他们不是不能,是不敢。”
“他们被系统筛过一次了,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删。”
“你现在,还在学说话。”
我把小卡片插进终端后口,准备导出我这两天的全部“边缘行为图谱”。
我要拿这些,找出“如何成为异常”的源头。
我要看清楚,这座系统,是怎么把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不该存在的存在”。
**
我调出自己过去180天的行为图谱。
我发现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在我未曾发言、未曾出岗、未曾动笔的一整天里,我的“行为可信度”依旧下降了1.3%。
也就是说,什么都不做,系统也在扣你分。
我想了好久,终于在底部找到一条注解:
“长期沉默者存在不可预见性,建议系统视为次级风险。”
**
我愣住了。
我忽然想到老六。
他最后一年,几乎没说话。
他每天完成任务就坐在床上,看着那只破表,一动不动。
他从不多问,从不提议,从不惹事——
可他死了,被焊在冷库里。
系统没有“奖惩逻辑”。
它只有“筛选算法”。
它筛掉“多嘴的”,也筛掉“太沉默的”。
它不在乎你死不死,只在乎你是不是“合适”。
**
我合上终端,手指发冷。
在这个厂,人不是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