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务实的地方官员的未雨绸缪。
让百姓没有蒙受太大的损失,但到底是耽误了税收。
所以今年的夏秋两税,朝廷特意早早的就下了公文,一定要重视再重视。
事关北伐大业,谁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
赵家是本地士族,虽然跟荀家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在云南郡也算是数得上号的。
而从南中三郡叛乱之后,朝廷对于铁器的控制愈发的严格起来。
所以赵家虽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铁器作坊。
但一应农具的打造,都需要先上报给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拨付铁料后,才能开工。
这一过程自然很麻烦,但是为了在北伐的时候保证后方稳定,实属不得已为之。
想到这里,荀悝便从对方的手里接过文书。
里面写的确实是打造农具。
但是在看到这些农具的数量后,荀悝却皱起了眉头:
“这数量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文书中,各式农具加起来,足足有上千。
属下听到荀悝的话却笑着说道:
“荀县丞,这才多少啊。”
“也就是陛下前番清理人丁和登记土地让这些有钱人把土地吐出来一些。”
“否则只怕是更多!”
“小的在县衙里当差也快二十年了,那也是见识过的!”
荀悝闻言点了点头,想到赵家的那些土地和佃户。
这点农具的数量确实不算多。
便没再多想什么,直接用笔批了后还给下属。
自己则去马厩里把坐骑牵出来,翻身上马后便离开了县衙。
汉中一战后,朝廷缴获了不少马匹。
完好无缺的那一部分继续充作军用。
剩下那些受伤的和原本就是驽马的那些则被分到益州各个郡县充作劳力。
或者是拿来配种改良本地马匹。
荀悝虽然是县丞,可也没有享受用马代步的资格。
他的坐骑是当初前来益州的时候自己带来的。
很快,荀悝便骑马来到地头。
看着正在田间劳作的百姓,翻身下马后便上前攀谈起来。
对于荀悝,当地百姓也早就熟悉了。
这位县丞没有什么官架子,为人也和善。
农忙的时候还会带着县衙里的人来帮忙,是个难得的好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