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头。
大门上方,用青砖巧妙地砌出一个向外微凸的拱形门罩,门罩中央,镶嵌着一块打磨光滑的青石板,石板上,阴刻着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弯河时代招待所”!
这字是刘青山亲笔题写的,笔力遒劲,饱含墨汁,字迹填以黄铜粉,在朱红大门和青砖门罩的衬托下,金光闪闪,气派非凡!
如果说招待所是弯河挺起的胸膛和门面,那么饭店,就是弯河跳动的心脏和温暖的胃。
饭店的门脸比招待所更显开阔、亲民。
同样刷着深棕色桐油的宽大木门敞开着,仿佛在热情地招呼着八方来客。
门楣上方,悬挂着与招待所同款金色“弯河时代饭店”招牌,在阳光下闪得耀眼。
最吸引人的,是那几扇宽大明亮的玻璃窗!
这是落地窗,它们几乎占据了门脸墙面的大半,像几块巨大的、透明的画框,将饭店内部的景象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路人。
视线穿过光洁的玻璃,饭店内的景象一览无余,纤毫毕现。
这个设计在当下,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每一个看到这巨大的落地窗的人,无一不是目瞪口呆、暗自咂舌。
最靠近那几扇宽大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光线最好、视野最开阔的位置,被设计成了别具一格的“卡座区”。
这里可没有软包沙发,而是就地取材,匠心独具。
泥瓦匠们沿着窗下砌起了一道齐膝高、一尺宽的土台子,表面铺一层榆木板,再刷上一层清亮的桐油,呈现出温润的土黄色。
土台子上,间隔摆放着几个厚实的草编蒲团。
每两道土台子之间,则摆放着高度适宜的榆木桌。
冬天烧灶时,这土台子还能吸收些热气,面朝明亮的玻璃窗,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眺望窗外的坡地风光或远处的村庄麦田。
这种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炕头式”卡座,一经亮相,就引起了无数人打量。
除此之外,
餐厅中间还有四人桌区、长桌区,以及包间。
设施完善,功能齐备。
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不错,这个饭店有点意思。”
一个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青色长裤的中年人低声说道,与此同时,他身后一个年轻人将手中的照相机对准了‘弯河时代饭店’,随即按下快门。
咔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