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存疑虑。
但听韩成细述后,他迅速认同……
(本章终)
------------
"永乐帝所采之策,表面看来确有成效。
放弃部分权益,改善宗室待遇,辅以强硬手段,迫使藩王勉强接受,从而收缴诸多藩王的军权。
暂且平息了设立藩王制的弊端。
然而,此法同样存在巨大隐患。
此后虽未再出现藩王谋反之事。
确保明朝不会发生内乱,后世皇帝皆出自永乐一系,皇位得以延续。
可是,藩王制的负面效应并未根除。
成为明朝的隐患,严重拖累国家。
明朝衰亡,除了天灾人祸与先前告知陛下的太子二子之因外,藩王制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若无藩王制,明朝或许还能延续数十年国运。"
偏殿之内,韩成话语传来,朱元璋父子心中顿时掀起波澜。
竟有这般后果?
不仅是朱元璋认为朱棣所用之法可行,连朱标也持相同看法。
看似仍有诸多问题,但从实际出发,尚属佳策。
消除了藩王掌控军权带来的威胁,有助于国家安定。
提供相应补偿,兼顾宗室情谊。
怎料韩成口中,这些措施竟如此不堪?
居然削减了国运?
这般严重,如此夸张?
并非不信韩成之言,而是其说辞与心中所想相去甚远。
"那些藩王仗势欺人,祸害百姓,横行乡里?"
朱元璋沉思片刻,目光凝重地望向韩成问道。
尽管韩成尚未明确承认,但朱元璋已基本认定,实际情况与他的猜测相差无几。
诸王虽受封于内,兵权尽失,失去兵权,他们便无法造反。
据韩成所述,这些诸王确实未有异动。
既然未曾有所行动,却仍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些诸王依仗地位,在封地上胡作非为,欺压百姓。
这种情况虽在意料之中,但也让人难以接受。
自己尚在世时,第一代诸王就藩后,已有不少人行为失德。
若放任长远发展,第二代、第三代……恐怕会更甚,做出更多不堪之事。
“的确有不少人为非作歹,仗势欺人,侵占田产者亦不在少数……”
听罢韩成之言,朱元璋怒火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