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只要多数百姓安分,他们也不会轻举妄动。
只怕多数百姓不追随这些人,这场乱子就掀不起大风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作为过来人,朱元璋对此深有体会。
也因此,他对韩成的话深表赞同。
然而片刻后,朱元璋脸上的兴奋神色渐渐消退。
“不对,韩成,你这话有些偏差。”朱元璋皱眉说道。
“糖价高是因为数量稀少。一旦产量增加,价格岂不是会降?
如此一来,种甘蔗制糖的人,不还是挣不到太多钱?”
朱老板竟然开始琢磨经济问题,算起经济账来了,真是难得啊!
韩成说道:“其实只要能找到稳定的销路,那些制糖和卖糖的人,愿意给种甘蔗的人更多利润,那么种甘蔗一定比种粮更赚钱。农户们不会亏本,而且只要管理得宜,糖价不但不会跌,还可能涨很多。”
朱元璋听后,皱眉更深:“东西多了自然不值钱,这是常理。你是想让我下令抬高糖价?这不好吧!糖价已经够贵了,再抬高,以后谁还买得起?糖卖不出去囤积下来,最后砸在手里怎么办?那样制糖的就不会再买甘蔗,苦的还是种甘蔗的百姓。而且我记得你说过,要让大明的糖便宜些,让更多百姓也能吃得起,怎么现在又要提价了?”
在一旁的朱标也对韩成的话感到困惑,静静等着他解释。
韩成道:“是我的错,没讲明白。我的意思是,等市舶司重建后,可以把一部分糖出口到国外,肯定能卖很高价。国内卖的糖价则降下来,这样内外有别,并不矛盾。”
听到韩成这话,朱元璋和朱标心中的疑虑消散了。
原来韩成的意思是这样!
仔细想想,确实可行。
朱元璋心里虽然不喜欢百姓吃贵糖,但想到能让外国人出高价买,顿时心情愉悦。
觉得这才像个做生意的样子。
从自己人身上赚不是本事,从外人那里赚才厉害!
韩成的说法正合他意。
但随即他又有了新疑问:“他们真的愿意花高价买我们的糖吗?是否有这个能力?”
看着朱元璋担忧的表情,韩成笑道:“陛下无需担心,这一点我可以保证。”
甜味这种东西,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受追捧,尤其在欧洲那边。
在明朝初年,正是欧洲各国频繁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